威海導游詞 篇1
“定遠”艦景區,位于山東省風光旖旎的海濱城市威海市的城區繁華地帶,主體景觀為按原貌復制再現的清末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歷史上的“定遠”艦,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產物,因為武備強大、防護完善,見證象征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這艘軍艦又因濃濃的甲午風云,和在甲午海戰中的不屈表現,贏得了“永不沉沒的‘定遠’”之稱,成為國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圖騰。
清光緒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向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訂造,該級艦設計時集中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鐵甲艦,為“遍地球一等之鐵甲艦”,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為二艦命名,“定”、“鎮”二艦和濟遠艦為同批建造,本應于1884交付中國,但當時正值中法開戰,德國遂以此為理由拒絕交艦,直到1885年中法議和后方將交付中國,于1885年10月底抵達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國,其中“定遠”艦成為北洋水師旗艦。
“1894年,定遠號作為北洋艦隊旗艦,帶領十多艘戰艦參加9月1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的遭遇決戰。當日下午12時50分,由定遠先向日艦開炮。不幸地,在戰事開始時定遠的一次主炮齊發中,其艦橋突然斷裂,丁汝昌身負重傷,旗艦亦不能掛旗指揮各艦。而鎮遠的管帶為林泰曾。戰事一直由中午持續至下午5時,期間定遠、鎮遠一直堅持作戰,是戰斗的主力;曾以主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使其彈庫起火退出戰斗。
不過由于定遠及鎮遠二艦火炮射速太低(原本用作更換主炮的經費被皇室轉作修建頤和園等其它用途),彈亦不足;在下午戰事完結時,鎮遠主炮炮彈只馀25發,副炮更全部打完,在戰事中未有發揮更大的威力。而黃海戰役亦以北洋水師損失五艘戰艦、日方五艦重創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