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導游詞400字 篇1
晉祠廟晉祠廟位于城東17公里的馬和鄉馬和村北,創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至1368年),明世宗嘉靖(公元1522年至1566年)、明穆宗隆慶(公元1567年至1572年)、明神宗萬歷(公元1573年至1620年)曾先后三次補修。晉祠廟正殿稱“昭濟圣母殿”,建筑面積為132平方,塑像已被毀壞。獻殿抱廳建筑面積81平方米,為正方形,8柱,頂部呈八卦形。戲臺建筑面積為80平方米,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戲臺正面兩側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聯一副,上聯是:“褒善榮華袞表千秋忠孝節義”,下聯是:“貶惡嚴斧鋮懲百代_邪盜淫”。楹聯寓意深刻,書寫工整,筆力雄健,鐫刻精湛。戲臺兩側有鐘鼓二樓,東有配殿7間,西有配殿15間。祠內有石碑數通,最早為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619年)所鐫。韓信墓韓信,漢初諸候王,江蘇淮陰人,楚漢相爭時,被劉邦拜為大將,統率全軍,足智多謀,佐劉邦破項羽,項羽戰敗,自刎烏江,劉邦遂成帝業。劉邦封他為齊王,后改封楚王。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候,又被告他勾結陳謀反,為呂后所殺。相傳,呂后殺韓信后,將其首級派人呈送征討陳的劉邦,使者行至靈石高壁村適逢劉邦凱旋,遂葬韓信首級于高壁村。后人為紀念韓信,將高壁村所在的山嶺稱為韓信嶺,交建韓候祠祭祀。韓候祠抗日戰爭中被毀,韓信墓至今猶存,墓高約10米,周長約30米,現存“漢淮陰候墓”殘碑一塊。歷代過往文人墨客多有題詠。明代監察御史于廉曾題詩云:“躡足危機肇子房,將軍不解避鋒芒。功成自合歸真主,守土何須乞假王。漢帝規模應豁達,蒯生籌策豈忠良,荒墳埋骨腰山路,駐馬令人一嘆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