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次: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圖形的運動與坐標》在華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第18章《圖形的相似》第5節第2課時。本章繼軸對稱、平移、旋轉后介紹了相似,相似也是圖形之間的一種變換,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圖形,從生活實際出發,認識相似圖形的特征并用于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圖形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變換后坐標的變化情況。加深對圖形的認識,初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變化后各點坐標的變化和圖形的變化(平移、軸對稱、旋轉、放大、縮小);并發展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在觀察、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悅,體驗數學活動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引導學生敢于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圖形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放大或縮小,探索圖形的位置變化引起的點的坐標的變化,點的變化引起的圖形的位置的變化。
難點:通過觀察、分析、概括把坐標思想與圖形變換的思想聯系起來,形成數形結合意識。
二、學情分析
1、學生起點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具有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變化知識儲備,同時已學過建立適當的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能結合具體情景,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也是為本節學習圖形變化后各點坐標變化帶來了知識的可能,但缺乏數形結合意識,所以應加以引導、點撥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