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音頻朗讀 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