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要學習水的優點——學會包容。雨果曾經這樣感嘆:“世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為什么我們常常念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海洋是浩瀚無垠的,它包容了世間多種生物,而我們乃些人,正是缺少了海洋的這種博大胸懷。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包容,處處退讓。后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肉袒負荊,上門謝罪。正是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
可見,包容的意義是如此重大!
古老的東方,人們也世代傳承著一唏清白的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在清朝,有兩家的院子只有一墻之隔。一家在京為官,一家是布衣百姓。為官的一家擴建房子,把兩家共有的院墻推倒,在原址上砌成了自己房子的山墻。另一家不干,發生了爭執。在京城做官的老爺知道了,讓自家人退讓。另一家受了感動,也向后退讓。這樣兩家這間便出現了夾道。后來人們再蓋房子,跟這兩家看齊,逐漸形成了一條胡同。這就是“仁義胡同”的故事。
魯迅說過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天地本寬,鄙者自隘”,一個人心胸狹隘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諸多忌諱、性情偏執的人。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系的,無節制的縱容同樣會千萬社會的畸形。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我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