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 篇1
一、中心主旨
這是一首憑吊古跡、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膾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寫作特色
1.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懷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又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自己的懷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边@是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路,終于看到了一片蒼松翠柏,有人告訴他武侯祠就在那里,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著寫入祠后所見所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已經包含著詩人的感嘆了,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時間已過了五百年,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此自然地轉到寫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鄙暇淇雌饋硎钦f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諸葛亮并沒有完成他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他惋惜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地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為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千多年來,這個名句震撼著千千萬萬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了這兩句詩,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