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教案 篇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一、寫作背景:
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這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調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詞人時年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滿郁憤之氣。這首詞是詞人早期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漸趨成熟,豪而不放,壯中見悲,沉郁頓挫。
二、補充注釋:
1.岑:小山。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語序。
3. “看了”:看夠。
4.登臨意:登臨的內心感受。
5.季鷹:張翰的字。
三、賞析詞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意境特點?
雄渾而不失清麗。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點?
用比喻手法,將遠處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顯出清秀的特點。
3.移情入景的手法。“獻愁供恨”,倒裝句式,移情入景,變賞心悅目為滿懷愁恨。
4.詞人遠眺大好的秋景,為什么突然愁恨滿懷?
江山雖然美麗多嬌,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敵手,且恢復無望,怎能不滿懷愁恨。
5.“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七句,寫“江南游子(詞人自稱)”,有何特色?刻畫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為何自稱江南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