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科學研究表明,手的活動對腦細胞的發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對于幼兒期的孩子來說,雙手的靈巧又能促使智力的發展,其道理就在于此。可是現在,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年輕的媽媽對孩子寵愛過度,從而導致孩子動手能力的下降,又加上家長工作方面的壓力,一般孩子都由老人撫養,很多老人由于缺乏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導致孩子上幼兒園時,生活自理能力較弱。
針對這一情況,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就應該對癥下藥。首先,教師要做好家長工作,建立家園協調教育,讓孩子先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由過去的家長包辦代替,逐漸到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從新發揮孩子的雙手,為孩子創設多種鍛煉機會,給予適當的幫助。如穿衣服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先伸進一只袖子,然后幫助孩子伸進另一只袖子,我們幫一半留一半,讓孩子在較容易的事情中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又如給孩子玩具時,要告訴孩子這是玩具的家,玩好后要把玩具送“回家”,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動手。其次,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過程中,還需要為孩子的動手操作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準備豐富多彩的、足夠的、安全的操作材料,以及各種簡單的工具,安排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鼓勵孩子們自己去動手,做做玩玩,當孩子們被環境和材料所吸引時,便會產生動手的欲望。這樣,孩子們出于好奇進行的探索興趣就會更高,更積極。結合不同年齡孩子的特征,開展有效的手工和繪畫活動,幫助幼兒提高動手能力和對藝術的表現力,陶冶情操。再次,孩子的學習可以進行同伴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游戲中,他們通過共同的合作,相互的模仿、啟發和促進,這樣孩子們在學習中成長著、進步著。
總之,不能忽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不要綁住孩子的雙手,真正將教育落實到實處,有效促進孩子動手能力的發展。
教育隨筆:不要綁住孩子的雙手
人類的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佚名
俗話說:“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大腦會思考,雙手會創造。”我認為這兩句話很有道理。大腦是我們的中樞系統,而雙手就是工作部分,二者真可堪稱無價之寶啊!
思考,對于偉大的人類來說非常重要。一個不會思考的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權利,失去了生命的意義。人類的大腦是無與倫比,獨運動產了生命力意義。人類的朋腦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確良它能開啟人類的思維,不斷創新,改造世界,它能存貯超大容量的知識與信息,使人類得以受益。沒有了它,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沒有了它,人類也就失去了主宰一切的權力。雖然現代高科技的產物電腦令人驚嘆無比,但它畢竟也是人類大腦的縮影!科學家曾對人腦進行過研究,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人腦貯存知識的信息量是電腦的100多倍!真是不可思議啊!因此,假如我們要把握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應該讓大腦這個中樞系統正常地運轉,不停地運轉,而不要使它斷路,使它成為您的累贅!
人的雙手也是神奇的!它無所不能,無所不創造。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到奴隸社會的青銅器,從封建社會的鐵制工具,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機器,乃至現代社會的高科技產品,無一不是人類雙手的杰作。它們充分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能力,展現了人類無所不能的神奇力量。此外,在人生中,雙手伴我們度過了每一個春夏秋冬。幼兒時代,我們用它數數,做一些小事;在校園里,我們學會用雙手為學習和生活服務;當我們長大成才時,雙手又讓我們有所作為,有所成就。譬如物理課上我們學習的右手定則和左手定則,它對物理電磁學來說尤為重要。而主些定理的發現者正是“自食其力”、“就地取材”地為科學事業作出具大貢獻。因此,請您別小看這一雙手,只要能正確使用,是一定會創造出豐功偉績的!
總之,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一旦用得妙,益處真不少!
《一雙手》教學實錄(精選16篇)
《一雙手》教學實錄 篇1
教材分析:
《一雙手》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文章通過對林業工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奇手的細節描寫,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課文兩次對張迎善的手作了特寫,第一處:第5―7自然段,作者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描寫,并多次運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樣硬。”“一個手指好似三節老干蘑”。這些比喻句,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第二處: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2.5厘米,這是我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這里通過數字描寫的方法讓人感受到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這樣一雙手就在作者濃墨重彩之下像特寫鏡頭一樣展示在讀者面前,透過這雙手我們看到的是張迎善這位普通勞動者甘心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人們的美好愿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探討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甘愿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學習抓住關鍵詞句、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體會數字說明的好處。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情感參與,引導學生角色互換。
2.讀中質疑,讀中解決問題。通過朗讀,體會課文內容,用讀啟發學生的理解,從而加強自讀自悟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感情,了解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一雙手》教案設計(通用12篇)
《一雙手》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繼續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質疑、解疑,自主閱讀的能力。
4、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在勞動模范張迎善那雙粗糙的大手背后,是這位林業工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美好心愿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5、引導學生初步感悟,數字說明的好處
教學重點:繼續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質疑、解疑,自主閱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齊讀、指認、聽寫生字新詞。
2、指名分段讀課文,鼓勵、矯正學生讀文。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說說課文寫的是誰的“一雙手”?張迎善是誰?
2、結合課后問題閱讀課文。 (1)張迎善的手是一雙怎樣的手?
a讀課文,劃出描寫這雙手的樣子的段落或畫出有關句子。
b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是一雙怎樣的手?
(黑、硬、大、粗、傷痕累累、非常有力)
c摸摸你的手,說說自己的手是怎樣的?
d你認為張迎善的手好看嗎?你看到、摸到這雙手會喜歡這雙手嗎?
(2)這雙手為什么成為這樣?
a 默讀課文,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畫出重點詞句。
b 交流所畫詞句,引導學生發現課文的數字描寫,并通過“坰”的計
算,從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課文中多次運用數字描寫,而那些數字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為什呢?
( 引導學生了解運用數字說明事物,可以讓人從空間上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加深印象。
一雙手(通用12篇)
一雙手 篇1
學習目標:
1、 體會林業工人對造林事業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2、 學習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細致準確地描寫一雙手,從而表現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學習重點:學習作者抓住特征表現人物方法
教具使用:黑板,直尺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世間有許多雙手。手是勤勞的,在田野中若隱若現的農民,每天都用著一雙手在田地里勞動,不怕吃苦為人們做貢獻,農民的手是一雙默默奉獻的手;手是靈巧的,藝術家能制作出完美無瑕的工藝品,為我們的生活添加一道道彩色的光芒。今天,我們也來看一雙手,同學們知道是誰的手嗎?(林業工人張迎善的手)(板書:張迎善)
二、整體感知:
1、在學習本單元《綠》這篇課文時,我們學會了用一些圈點符號賞析課文,還記得有哪些符號嗎?(書:p.216)
2、老師范讀課文,請學生用“﹋﹋”劃出描寫張迎善手的語句,并根據找出的語句,用一個詞語填寫“張迎善有一雙 的手”這句話。(板書)
3、組織學生討論(側重如何多角度地寫這 雙手:感官,修辭,列數字)
(1)那簡直是半截老松木。(比喻,視覺)
(2)皮膚呈木色,紋絡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視覺)
(3)掌面鼓皮樣硬,老繭布滿每個角落。(觸覺)
(4)手指特別粗大肥圓,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節老甘蔗。(比喻,視覺)
(5)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著四條裂紋,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個關節都纏著線,線染成了泥色。(視覺)
《一雙手》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雙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過學習,調動學生情感參與,與主人公在情感方面產生共鳴,深刻體會課文內容.
3,通過朗讀,體會課文內容,用讀啟發學生的理解,從而加強自讀自悟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情感參與,引導學生角色互換.
2,讀中質疑,讀中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感情,了解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讀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1)初讀課文,借助認字表,字典,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注意:"忪""繭"的正確讀音.
(2)學習會寫的字:
先給生字注音.讀一讀.確定容易記住的字,將難字標畫出來.用你喜歡的方法記字.
找出形近字,寫在練習本上,并練習組詞:
均程獎張
鈞逞槳章
(3)重點學習易錯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課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出標記.
自學:"語文天地"中"金鑰匙"的內容.試著做學習筆記.
3,查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放入資料袋.
二,預習匯報,提高:
1,同桌互讀課文,認真聽生字詞語是否讀得正確,并根據情況給予評價.
2,同學范讀,同學評議.
3,擴詞練習.評判組詞.
4,書寫指導:把難字寫正確.
5,交流資料.
三,鞏固小結.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內容:
課文內容介紹:這篇文章寫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的真實的事情.
1,用你喜歡的形式朗讀課文.
2,你是怎樣做摘錄筆記的 匯報給大家聽.(以強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