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導游詞 篇1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建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局限最大、氣魄最雄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當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激蕩,樓殿威嚴,金瓦精通,充實表現出皇家陵園的宏偉、絢麗和當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人,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構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根基建成,后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泛起此刻的局限。陵寢構筑的平面機關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門構成,其主體構筑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分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門。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羅華表、石獅、石牌樓、易服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羅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奠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對象配殿、對象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頭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后頭是隆業山,爬山俯視,陵園風物可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