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兒歌《秋葉飄飄》課文《秋天》讓學生談對秋葉和秋天給人的聯想。(秋葉多彩:美麗愉悅、歡快明朗;草木枯黃搖落:暗淡傷感;碩果累累:豐收喜悅)素有“小杜”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牧也對秋天情有獨鐘,讓我們隨杜牧一起順著山路而上,走進深秋的山林。
學生齊讀詩文。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晚唐一位著名詩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學方面,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2、《助學》的預習積累。
(三)學習詩作:
一讀:識秋物,賞美景
解題: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聽讀時在詩中畫出)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2、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葉
3、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用詩中句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