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是沒資格對魯迅的《傷逝》發表任何感慨的。從前沒有,那是因為十二、三歲的年齡還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現在不應有,那也是因為太過體驗他們的思想弱點,感嘆魯迅先生的細膩描寫,而慚愧自已不知該如何表達?
從昨晚掌燈時分,一口氣讀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實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時,我還拉住一個同事,不管她愿不愿聽,也強硬將整個故事的心理情節給她復述一遍。不知是我講的字句不漏還是她也有觸語生情的心態,總之,她聽得入神,連連稱這與現代的愛情婚姻沒有什么區別。我便說,也許愛情原本就是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沒有國度的吧。但一想到現實中的他,那個連“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都不敢說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電腦邊,我怎么也坐不住,我聽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訴說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雖然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于社會解放的過程。那么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復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后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