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量物體長度用什么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并說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么該怎么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
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一)感知米的實際長度
1.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厘米,也就是說米尺以10厘米為單位)
2.觀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
(2)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臺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兩只手臂展開,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么部分是1米。
二年數學上:《認識米、用米量》教學設計
認識整時教學設計(通用5篇)
認識整時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一冊第84、85頁。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發展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通過撥表針、觀察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念。
4、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精神。
5、能用所學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6、讓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鐘表、學生操作用的小鐘表
四、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
1、 師:聽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猜猜它是誰?
師:鐘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板書:認識鐘表。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面。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自己手上的時鐘,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同桌交流一下。生:自由觀察活動。師: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學生匯報
1、時針。時針在哪里呢,請你快到前面來找一找。對了,這根針叫時針,它長得什么樣?誰來說一說。(師板書:時針:短粗)。分針:請學生到前面來指,說出長得什么樣子。它和時針比起來細一些,長一些。(板書:細長)
認識平行教學設計(精選2篇)
認識平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課本第39-41頁。
[教材簡析]
例題通過對具體生活場景的觀察,讓學生認識到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分為“相交”和“不相交”這兩種情況,而其中的不相交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接著,讓學生找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以進一步認識平行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一、情境引入
課件展示學校操場上的四幅場景圖。
二、觀察想象、認識平行
1.課件中呈現的場景你見過嗎?在哪兒見過?誰來介紹一下。
2.仔細觀察每一幅圖中不斷閃爍的一組直線有什么特征?(不相交)
電腦演示,閉上眼睛想象。
3.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板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4.提問:是不是不相交一定是平行線呢?
舉出反例討論。(可借助身邊的物體)
5.小結: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平行線(板書:同一平面內 平行線)
6.舉出生活中平行線例子。
l課本的上下兩條邊、左右兩條邊互相平行
l黑板的上、下兩條邊互相平行
l五線譜的五條橫線互相平行
l門的上下、左右兩條邊互相平行
……
三、操作交流,加深認識
1.想辦法做出一組平行線,在小組里交流。
l用紙折
l用小棒擺
l在方格紙上畫
l用直尺畫
2.你能按下面的方法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教學設計(通用2篇)
《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認識東、西、南、北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數學思考:
(1)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加強學生對四個方位的認識和辨認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將豐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具準備:課件一套、指南針、動物圖片、正方形紙等。
教學重點: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在具體環境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在具體場景中根據不同的參照物來確定方向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四面八方這個成語嗎?
(板書:四面八方)
師:四面是指哪四個面?(四面是指東、南、西、北這四面)
2.復習東、南、西、北。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通用2篇)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江蘇教育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0-12頁。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點: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教學難點:認識一升。課前準備:飲料小包裝2瓶、大包裝8瓶,,一小瓶滿瓶飲料,大瓶一個(少量飲料),咖啡壺2個,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一個,量杯一個,師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個,實物投影,課件。教學過程:一、教學“容量”。1、教學容量。(1)創設情境“領飲料”,明確:能裝的多也可以說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提問:這些飲料放在一起,我們能一眼就比較出容量的大小,老師手上有2個容器,你能看出誰的容量大嗎?(猜)小組討論驗證方法。匯報。師實驗驗證猜想。鞏固練習:1、比較下面三個容器的容量,哪個的容量最大?哪個的容量最小?生猜測后,師驗證(書上操作過程)。生進行推理,得出:第2個容器容量最大,第3個容器的容量最小。2、比較下面三個容器的容量,你發現了什么? 師提供操作步驟圖片,生根據圖片合理推理。 得出:第一個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個容器和第三個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結:(略)。(3)小游戲:猜大小。生猜大小。師出示兩個容器,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分析猜測錯誤的原因。小結:要想準確的測量和計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統一的容量單位。二、教學容量單位升。1、生活中的升。(1)知識基礎:你知道哪些容量單位?你在哪里見過容量單位升?(2)師出示圖片: 找容量單位升(l)。(3)小結: 人們在計量象水、油、飲料等液體的多少時,通常是用升作單位的,升可以用符號l來表示。2、認識一升:(1)量一量:每條邊的長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容量是多少?指出:國際上規定,每條邊的長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2)感受一升。 (3)記憶:你有什么好方法來記住一升呢? (4)鞏固練習。a、1升。估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小組活動,進一步認識一升。 b、了解生活中常見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劃其大小。三、全課總結:誰來說說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四、判斷練習。 生用手勢表示對錯,并闡述理由。設計意圖:1、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的實際意義。通過觀察不同包裝的飲料、冷水壺 ,讓學生比較它們所盛的水的多少,體會容量含義;通過“猜大小”游戲活動讓學生體會采用統一的容量單位的必要性;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常見液體容器的觀察、比較以及操作,讓學生感受1升的實際意義。2、注意培養學生對容量的初步估計能力。在學生認識1升以后,安排了豐富的估計容量的活動,既能加強對1升的認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認識平行》教學設計(通用4篇)
《認識平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教材第七冊p39—41 認識平行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2.使學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3.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
1.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教學具準備:
1.課件
2.信紙、方格紙、彩色紙、小棒、直尺、釘子板和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 錄像播放學校全景
2. 展示校園景物中的四幅照片
二、觀察操作,認識平行
1.觀察比較四幅照片,理解同一平面
(1) 課件演示:在花欄桿這個平面上用兩條直線表示兩根欄桿,在球門正面用兩條直線表示兩根立柱、在操場面上用兩條直線表示跑道線,在球門側面用兩條直線代表球門的底柱和支桿。
觀察每幅圖中有幾條直線?(板書:兩條直線)
舉例說說每組直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板書:同一平面內)
(2) 實物演示:兩個長方體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條直線。
請生觀察這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嗎?
如果轉動盒子,現在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嗎?
小結: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2.分類比較,認識平行
(1)你能根據四幅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行分類嗎?說說你是怎樣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