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學情分析】
1、三年級學生學習古詩還處在接受的階段,因此我力求應以扶為主,滲透學習方法。
2、這首詩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乞巧節學生也未必聽過,含義就更難理解。因此,我從學情出發,以解決學生的疑問設計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中國是個傳統的節日大國,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農歷的正月十五,人們吃元宵,賞花燈,那是什么節?(端午節),五月十五人們吃粽子,賽龍舟,那是什么節?七月初七的夜晚,人們遙望星空,穿紅絲線,你知道這是什么節嗎?
2、板書詩題《乞巧》,教寫“乞”字。
3、讀題質疑。
二、誦讀古詩。
1、請同學們帶著疑問,自由地把這首詩讀一讀,注意在讀的時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
①指讀。②齊讀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學們發現了嗎,在這首詩中有兩個字特別容易混淆,誰能當當小老師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滲透方法。(黑板條出示:借助注釋,學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