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導游詞 篇1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還要高。由于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青海湖在西漢時稱西海、仙海、鮮水海、卑禾羌海,到北魏時才始稱青海,到清代加了個“湖”字。1949年后統稱青海湖。歷史上之所以稱青海湖為仙海和鮮水海,與西王母神話有關。據《漢書·地理志》載:“金城郡‘臨羌縣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另據《十三州志》沿襲漢書的記載:“青海在臨羌縣,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史學界一般認為“仙海”就是青海湖,天峻縣關角溝的二郎洞乃傳說中的西王母石室。此外,青海湖亦被稱為“卑禾羌海”是因為青海湖流域早先曾是卑禾羌人的牧地,故以其命名。羌人究竟如何稱青海湖實難考證,但蒙古語稱青海湖為“庫庫諾爾”,意為“藍色的海”,是以湖水顏色來命名的;而藏語則稱青海湖為“措溫波”,其意是“青色的湖”。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還有一個古老的藏語名字叫“赤雪甲姆”,藏族學者解釋說,因湖周有過l萬頂帳幕或者有萬座帳幕被海水吞沒而得名。“甲姆”藏語意為“王母”,將兩詞連起來可譯為“萬帳王母”,漢語稱西王母。傳說西王母和周穆王相會的瑤池應當就是今日的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