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社教學反思范文 篇1
小學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獲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并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