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4~35頁的內容。[教材簡析]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并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征的認識。[教學目標]1.繼續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⑴提出要求:①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⑵學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設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