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泥柱雕刻)泥塑(泥柱雕刻)
課 時:五課時泥塑(泥柱雕刻)江蘇版
教學目標:1、熟悉陶土的特性及濕度、手感。
2、用陶土做一些簡單的泥塑物體。泥塑(泥柱雕刻)江蘇版
3、通過感覺;感受陶土的黏性,作一些別具一格的陶土作品。
教學重點:通過感受,能用泥柱雕刻陶土制作陶藝并裝飾、雕刻。
教學難點:作品能有自己的想法,別具一格。
教學準備:黏土、泥漿、木板、制作工具、報紙等。
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
二、體驗
•用泥土做泥片,作泥條。
•學生介紹做泥片、泥條的感受,并介紹最佳制作方法。
•讓一小選手帶領學生做泥片、泥條,并互相交流制作經驗。
三、小結
通過上述的體驗總結陶土的特性。
四、學生作業
用泥條或泥片制作一小作品。
五、評價
互相交流小作品。交流作品后毀之。(以便保存并適量加水)
第二課時:一、組織教學
二、體驗泥柱的一種制作手法——泥條泥柱。
1) 搓泥條(學生自己嘗試)
2) 壓泥片,做泥柱的底。
3) 用泥條裝飾泥柱。
4) 添加、裝飾。
泥塑(泥柱雕刻)江蘇版
泥塑
教學過程
1.設問式趣味導課,激發學習興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題的糖塑作品圖片,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猜猜是什么?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引出吹糖人。
2.賞析民間傳統泥塑作品的動態,體會泥塑具象寫實表現人物動態的形式。
(1)用動作模仿表演,感受觀察,體味人物運動特點、動態特征。
讓學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時的動作,并進行觀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體動態特征,探討歸納出:五官特征為鼓出的腮幫子,全神貫注的眼神等;飽滿的身體,緊張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賞藝術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學習藝術家泥塑表現人物動態的造型方法。
多媒體先出示泥人張第二代傳人張兆榮《吹糖人》作品,對比學生的動作模仿表演,對比觀察動態特征結果,進一步賞析、觀察半蹲吹糖人的動態造型特征:整體如一充滿氣的圓球;重點觀察藝術家對五官、身體、四肢的細部寫實刻畫。讓學生對泥塑具象寫實表現人物動態的形式有一定的認識。
繼續出示劉士銘《母與子》、盧波《好喜歡》的泥塑作品,進一步讓學生欣賞動態人物的生動性,學習藝術家對直立人物不同姿態的泥塑方法。對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態特點,觀察人物頭部、身體、四肢的細微變化,從人物比例、不同身體姿態、表情、衣服、五官去觀察。
3.學習人物動態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過程圖例,讓學生觀察制作方法。教師可演示制作過程,讓學生看清頭部捏塑成球體并進行五官頭發的刻畫;身體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讓學生觀察頭部和身體的銜接方法。在銜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簽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漿水銜接。也可大膽啟發學生用自己實踐的方法進行捏塑。
泥塑——盤中餐
美 術 綜 合 實 踐 活 動 方 案
課題:泥塑——盤中餐
課時:一課時 泥塑——盤中餐
教學目的:
1、認知目標:學習膠泥塑造方法,感受排列的美,泥塑——盤中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2、情意目標:泥塑——盤中餐
(1) 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及合作精神。
(2)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教學重點:膠泥塑造的方法如搓、捏、刻等及菜的排列組合。泥塑——盤中餐
教學難點:膠泥塑造的方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教學范畫數件、泥塑范品(5盤)、圍裙一條、室內模擬餐廳布置等。
學生學具準備:膠泥、白色盤子、牙簽等泥塑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組織學生安靜坐下,用具擺放有序。泥塑——盤中餐
二、創設情景,引起興趣:教室模擬“嘟喱餐廳”布置,將各小組編為1—5號。教師扮“廚師”,邀請學生到“嘟喱餐廳”參加“美食節”活動。(出示“嘟喱餐廳”標志牌)
三、導入新課
1、 教師出示菜譜。(出示5幅工藝菜圖片)
2、 “廚師”為每桌送菜,學生“品嘗”
3、 要求學生觀察菜的顏色、形狀,鼓勵學生想象出菜的味道并試取菜名,向大家介紹。(分小組欣賞范品)
4、抽生談觀察后的感受,鼓勵學生為菜取名字,表揚發言好的學生。
四、分小組制作小吃。(如:面條、大餅、湯圓、餃子)(競賽形式,限時5分鐘)
1、要求:面條——看誰做得又細又長;大餅——看誰做得又大又薄;
湯圓——看誰做得最圓;餃子——看誰做得最美觀。
《橡皮泥塑》教學設計(通用9篇)
《橡皮泥塑》教學設計 篇1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瓢蟲的外行特征,學習用橡皮泥制作瓢蟲。
2、發展幼兒的搓,捏,團,壓等動作技能,鍛煉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二、準備活動:
紅,黑,橡皮泥捏成的瓢蟲一只,各種瓢蟲圖案一份。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
1、提問:你們看,今天老師請來了誰(瓢蟲,先出示7星,介紹完之后再引出他還有很多朋友,我們來看看都有些誰。他們長的什么樣?
2、你們仔細看看,他們長的那些地方是一樣的 ,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形狀一樣,背上的花紋不一樣)
3、逐一介紹瓢蟲:這只背上的花紋是怎么樣的`----它叫瓢蟲(7星是益蟲,其它都是害蟲)。
4、教師指著圖讓幼兒集體說一遍瓢蟲的種類。
(二)出示橡皮泥范例,吸引幼兒注意
1、今天老師用橡皮泥做了一只瓢蟲,看看這只是什么瓢蟲?
2、討論瓢蟲的制作方法,教師根據討論的結果來進行示范。(可把身體各部分都先做好,再組裝上去)。
用紅色搓成半球體行當做身體。
用黑色橡皮泥搓成6條圓柱體當腳,連接在身體的兩邊,再加上觸角。
用黑色橡皮泥撮成幾個小圓 ,壓扁,貼在瓢蟲的背部。
3、幼兒動手制作,教師向有困難的幼兒提供幫助。
4、陳列作品,幼兒欣賞。
請做好了的幼兒將作品擺在展覽區,其他小朋友可以來觀賞(雙手藏在身背后)最后將做的好的幾只點評(這只是誰做的,這叫什么瓢蟲,哪里最可愛,我們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
《橡皮泥塑》教學設計 篇2活動目標:
學習用橡皮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泥塑面具(通用2篇)
泥塑面具 篇1
一、教材分析:
工藝美術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從小讓兒童學習工藝美術知識,學會制作簡單的工藝品的技能,是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審美情趣的長遠的完善人格的素質教育。紙面具和泥塑面具由于材料不同,制作方法有明顯的差異。本課要求學生借助適當的泥工工具進行刻、挖、印、塑造出能掛能擺放的生動的有趣的面具。
二、教學目標:
1、利用彩泥的可塑性,塑制一個有趣的面具玩具。(了解)
2、運用夸張和變形的藝術手法使面具造型生動有趣,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立體造型能力。(練習)
三、教學的重點:
用彩泥塑造一個生動有趣的面具玩具,培養學生立體造型能力。
四、教學的難點: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對面具的簾布作夸張與變形,使面具更有趣。
五、教學準備:
多種面具的形象、掛圖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課題:
讓學生有許多泥塑面具的造型,直接導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師:“同學們平常去逛街,都會看到玩具攤上常有出售各種面具玩具。有傳統形象的京劇臉譜,也有現代動畫片中機器人臉譜,有時我們還能看到藏族宗教節日用的鬼頭臉譜面具,還有非洲黑人臉譜面具……這些臉譜面具既可以戴在臉上表演節目用,又可以掛在墻上作為一種 壁掛裝飾品。(介紹面具)
2、讓學生觀察樹種的臉譜,分析它們的臉部造型、頭部裝飾是怎樣的?
3、問學生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臉部造型?
4、講解制作方法:
泥塑面具
一、教材分析:
工藝美術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從小讓兒童學習工藝美術知識,學會制作簡單的工藝品的技能,是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審美情趣的長遠的完善人格的素質教育。紙面具和泥塑面具由于材料不同,制作方法有明顯的差異。本課要求學生借助適當的泥工工具進行刻、挖、印、塑造出能掛能擺放的生動的有趣的面具。
二、教學目標:
1、利用彩泥的可塑性,塑制一個有趣的面具玩具。(了解)
2、運用夸張和變形的藝術手法使面具造型生動有趣,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立體造型能力。(練習)
三、教學的重點:
用彩泥塑造一個生動有趣的面具玩具,培養學生立體造型能力。
四、教學的難點: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對面具的簾布作夸張與變形,使面具更有趣。
五、教學準備:
多種面具的形象、掛圖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課題:
讓學生有許多泥塑面具的造型,直接導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師:“同學們平常去逛街,都會看到玩具攤上常有出售各種面具玩具。有傳統形象的京劇臉譜,也有現代動畫片中機器人臉譜,有時我們還能看到藏族宗教節日用的鬼頭臉譜面具,還有非洲黑人臉譜面具……這些臉譜面具既可以戴在臉上表演節目用,又可以掛在墻上作為一種 壁掛裝飾品。(介紹面具)
2、讓學生觀察樹種的臉譜,分析它們的臉部造型、頭部裝飾是怎樣的?
3、問學生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臉部造型?
4、講解制作方法:
(1)先塑臉型
(2)塑五官
(3)添裝飾
(運用夸張與變形等藝術處理方法,對面具的五官做大膽的夸張和變形,多觀看,多修改,力爭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