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先生的這部小說,再現了當時社會工人生活的現象,和自甘墮落者與尋求真理者的不同。在亡夫前的符拉索娃身上體現的是一種舊社會對婦女的歧視與不公,在亡夫后的她身上體現出的則變為一位仁慈的母親,更是一個敢與面對真理的人。
而她的兒子巴威爾,則更是一個大寫的人。他不為生在貧民區而自甘墮落,而是去尋求自由的所在。他也不負母親的期望,不會像在他身旁的青年們一般只會喝酒睡覺,他不甘過這種被資產階級奴役的日子,這也正是革命熱情的所在,對人們的思想與生活有著莫大的關聯,而正因為如此,才能喚起廣大民眾的認同。
當母親感覺到巴威爾變得跟周圍的青年們不同的時候,并且意味到兒子已經獻身給一種神秘而又高尚的組織后,她的世界也逐漸從原來的暗淡黑暗中擺脫出來,和兒子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他們共同學習,因為巴威爾說過:“我們必須懂得,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這樣痛苦?”在文中有一段曾敘述了巴威爾向母親詢問她有什么高興的事情的時候,母親只是悲傷的搖了搖頭,但同時卻又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既悲又喜的新鮮情感,悲的是對過去幾十年自己苦難的生活的自憐,喜的是第一次有人談及她自身。她只覺得一縷溫暖溫和地撫慰著她那千創百孔的心。而正是因為這一句暖人貼心的話,讓母親開始向往兒子所從事的這一神秘事業所帶來的新的世界。
而文章的另一亮點則是巴威爾與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之間無限的情誼了。他們之間那種純真的友誼,那種沒有猜忌的對待,那種為了同一個目標而攜手并進的步伐,都是我們身在現當代的人們所企望的。當時,對自由的向往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凝聚起來。文中也曾提到過,巴威爾與他的朋友們經常在一起談論外國工人階級的新聞。他們總會因為遠在異國他鄉的革命斗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勇敢地同政府與地主、農場主而公開地聲討而熱烈地歡呼,像孩童似的快樂。他們的呼喊聲能傳播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傳播到那些他們所不認識的同志們耳畔。在這種情感的沖擊下,他們把許多人都融在了一起,也感動了母親那蒼老的心,雖然她并不老,可生活的苦難卻早已將她推向了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