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導游詞 篇1
龜山漢墓是龜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為西漢第六代楚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由人工開鑿的兩條墓道和十五間墓室組成,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罕見。尤其是至今尚未揭開的四大謎團,吸引著海內外無數游人。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完全是掏空山體而建。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有南北兩條甬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主次分明;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最奇異的是,兩甬道無限延伸后交匯于當時的首都長安。
漢墓中國西漢、新莽和東漢時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開始于20世紀20xx年代,絕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進行的。漢墓分布很廣,數量巨大,除西藏、中國臺灣以外,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現。
分布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時郡縣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發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治階級的墓,其中屬于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發掘的漢墓資料,對研究漢代的社會經濟、物質文化和喪葬制度,有重要價值。墓上設施 除繼承戰國以后在墓上堆筑墳丘的作法外,貴族官僚墓還在墳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圍墻以為塋域。東漢時期興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闕,闕前辟神道。
神道兩側還列置人物和動物的立雕石像。墓的形制 從構筑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面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稱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構筑木壁墓室,稱木槨墓;用空心磚或小磚或石板(塊)砌筑墓室,則分別稱為空心磚墓、磚室墓、石室墓。一種是在豎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側掏出橫穴作為墓室,稱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鑿洞建造的,稱作崖墓。空心磚墓和磚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許多大型磚室和石室墓中,還流行彩繪壁畫為裝飾,稱壁畫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種畫像的,稱畫像石墓。在磚室墓中另嵌入一種模印畫像的磚,稱畫像磚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