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說明
5.1.2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與評析|人教課標版(精選17篇)
5.1.2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與評析|人教課標版 篇1
使用教材: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70一71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量出到l00米的實踐活動,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從新賈橋沿方塔街走到華聯,再到娛樂中心,沿操場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時間?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1.前幾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進行了測量。
下面請同學們邊看屏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米)
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厘米)
(2)測量硬幣的厚度。(毫米)
(3)測量課桌的高。(分米)
(4)測量教室的長。(米)
師:如果要測量常熟到蘇州的距離,可以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師:用米測量太麻煩了。常熟到蘇州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么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5.1.2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通用13篇)
5.1.2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五冊P、45——P、47
教學目標 :
1、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表象。
2. 運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千米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估計、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學會用千米估測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4、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地緊密聯系,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感知和認識千米的含義、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
一、談話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學們!在長度單位家族中,你認識了哪幾個朋友呀?(貼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嗎?
2、同學們走1米大約是幾步呢?
請看錄象:
(一個小朋友測量,一個小朋友走。)
提問:再想想,走100米,大約是幾步呢?(200步)
照這樣計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談話:我們老學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們走一圈大約是幾分鐘?走一圈是3 分鐘,那走5圈大約需要幾分鐘?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寫做1千米。不過,1000米和1千米聽起來不大容易區分,誰能想個辦法通過不同的朗讀,把他們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二、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又一個成員(貼出:千米)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號“km“來表示(貼出km)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9篇)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厘米的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ㄆ喗埽┬睦韺W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 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精選12篇)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篇1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千米,建立千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千米觀念的建立。
課前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一走100米長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長度。
教學過程
復習引新,初步感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師:你能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這幾個長度單位排排隊嗎?(米、分米、厘米、毫米)
師:能跟我們說說這“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少長嗎?它們之間的進率還記得嗎?好!請你填一填
出示:練習紙第一題——10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說說最后一題你是怎樣想的?(指名說、同桌說)
創設情境
師:胡老師前幾天騎車回家,過了樓巖橋頭,在山嶺處看到一塊很高的路牌,上面寫著“距離尚田還有3km”。同學們,這“km”表示什么意思呢?
師: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
揭題:我們今天就要來具體認識“千米”這個新的長度單位。
板書:千米的認識
簡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測量較長路程時,我們就需要用到這個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聯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
師:看到“千米”這兩個字,你現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ㄇ子卸嗌匍L、千米和米之間有關系嗎……)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7一8頁.
教學目的:
1.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了解汽車一小時要跑很遠,公路上里程牌標志有多遠和汽車時速限制標志,走一走學校田徑場的跑道一圈長有多長,學校跑道跑兩圈半是多少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口答)
、僮鲆蛔:在下面的( )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雙人書桌的長度是120( ).
2,旗桿的高度是300( ).
3,有一項田徑比賽是200( )跑.
、谔羁:
2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300厘米=( )米
二,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它在們實際生活中有那些應用
1,認識千米的實踐活動的安排
汽車一小時要跑很遠
公路上里程牌標志
汽車時速限制標志
2,認識1千米有多長.
師:老師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長,用這把米尺連續量幾次是1000米 (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作單位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請看屏幕: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4,(屏幕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50米,沿操場(一圈250米)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