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篇1
《孟子二章》
教學目的
一、學習兩篇短論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分縷析、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三、正確理解并認識“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
教學設想
一、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課前預習,著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張并熟悉課文。
二、兩篇短論的教學處理應略有差別,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及有關工具書,引導學生自學,重點在于理清脈絡,了解論證方法;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則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復誦讀,直至背誦、默寫。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爭。顯然,孟子的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的時期,卻有著積極的意義,至于課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斷,其最終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治,但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