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是科教版《科學》三上動物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喜受小動物之情可以說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當他們發現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這節課的意圖在于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此外,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課前,我讓學生去抓螞蟻,上課時帶來,可是在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生帶來,因此這節課的內容我臨時更改了一下。我通過多媒體的手段,讓學生先觀察小螞蟻的圖片,說說你觀察到的螞蟻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將螞蟻畫下來。然后共同回憶蝗蟲的身體特征,并同時出示蝗蟲與螞蟻的圖片,小組間討論一下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討論的很熱烈,可總有這么幾個孩子像在搗亂似的。我一開始也沒多大注意,后來我就組織學生集體交流,而且 我 也盡量的在引導學生說出蝗蟲和螞蟻的一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可是學生對此好象很茫然。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要想學生在觀看圖片的情況下要想學生說出怎樣的想法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就設想這節課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觀察螞蟻的興趣,讓學生課后去觀察,然后再去找螞蟻,把交流的環節放到下一節課上來。于是我組織學生觀看了《螞蟻》的教學錄象,學生對錄象中的螞蟻活動很感興趣,紛紛提出一些問題:螞蟻為什么要群居?螞蟻怎么會有那么大力氣?……有些問題我組織學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沒有回答,而是想讓學生課后通過自己的觀察去找出答案來。錄象當中問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螞蟻世界嗎?學生異口同聲說“想”。我想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熱打鐵,我就要求學生課后去觀察螞蟻,并參照書本寫成實驗報告。從課后收上來的作業當中不難發現,有些學生觀察到的連我都沒有想到過,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實在是值得表揚,但對于個別學生,這樣的活動是很難組織的,因為學生的自覺性并不高,興趣歸興趣,可讓他動手去做(課上的實驗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況課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動了)就很難了。科學課中有些活動在課上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培養學生課后或課前同樣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也是科學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螞蟻》教學反思
《螞蟻運糧》教學反思
由于外面下雨,所以我們把體育課放在了多功能廳。又因為多功能廳的地面適合寶寶爬行,所以我就決定不放墊子直接讓寶寶在地面上爬,這樣能讓寶寶們爬的更自由。同時為了不讓寶寶到處亂爬,我便利用多功能廳地面上現有的一個大大的圈來要求螞蟻寶寶們只在圈內爬。雖然仍有幾只“小螞蟻”會不受控制的爬到圈外去,但是絕大部分寶寶都能遵守老師的游戲要求。雖然第一次上體育課仍有一些寶寶不聽指令使得課堂顯得有些亂,但是我覺得活動的效果還是很好的。現說說本次活動中我覺得比較好的一些方面。陳鶴琴說:“兒童視游戲為生活,兒童好游戲是天然的傾向。”因此在開展小班體育活動《螞蟻運糧》時我把“手膝著地爬行”的基本動作練習融入到了游戲之中,通過創設一定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扮演角色中獲得真實的內心體驗,激起了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在動作技能得到鍛煉的同時獲得了情感的熏陶。 一、“情境創設”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 幼兒活潑好動,形象思維活躍,注意力容易分散,在體育活動中經常出現難組織的問題,而教師的紀律強調,往往會讓幼兒產生厭煩情緒。在“螞蟻運糧”的活動中,有趣的游戲情境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游戲興趣,投入到扮演小螞蟻的角色表演之中。“螞蟻起床”、“螞蟻學爬”“螞蟻運糧”“螞蟻狂歡”等一系列情節,讓孩子們充分練習了“螞蟻走路”——手膝著地協調爬。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幼兒進入情境,扮演小螞蟻完成一系列運動鍛煉的游戲情節。適宜的游戲情境創設,讓幼兒成為體育活動的主體,在游戲中完成各項鍛煉要求。 二、“角色扮演”讓幼兒體驗游戲的樂趣。 體育活動一般分為準備活動、自由探索技能部分、游戲部分和放松部分。在以往的活動組織中,我們只在游戲部分運用情境,其他三部分往往以體育動作為主,缺少趣味性,容易造成幼兒興趣不高、紀律松散等問題。在“螞蟻運糧”的活動中,我們嘗試將其他三部分也融入到情境之中。“螞蟻起床”是做準備活動;“螞蟻學爬”是探索手膝著地爬行的本領;“螞蟻運糧”是在游戲中練習爬的動作;“螞蟻狂歡”是放松活動。從活動一開始,老師就帶著孩子投入到角色之中,“螞蟻媽媽”和“小螞蟻”一起“起床、洗臉、刷牙、梳頭發、穿衣服、穿鞋、吃飯”,在情境動作中趣味十足地完成了準備活動。隨后,孩子們扮演“小螞蟻”,在自主游戲中探索并分享爬的本領。“螞蟻媽媽”的動作示范,適時地幫助幼兒提升經驗,掌握爬的正確動作。“螞蟻運糧”中則是用四種積木替換了沙包,我要求幼兒把不同的“糧食”運回不同的糧筐,讓幼兒在運糧的同時再次復習鞏固了給玩具分類的內容,起到了增加游戲難度的效果。最后,“螞蟻狂歡”的游戲情境,“螞蟻們”在“玩滑滑梯”、“鉆山洞”等的趣味情境中放松身體。完整的游戲情境,形象的角色扮演,孩子們體驗到了體育活動的樂趣。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體育活動“螞蟻運糧”滿足了孩子們游戲的需要,在輕松快樂的游戲情境中達到動作鍛煉的最佳效果。
《上天的螞蟻》教學反思
《上天的螞蟻》教學反思
《上天的螞蟻》通過一只小小的螞蟻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從通天樹爬到天上的故事,贊揚了螞蟻敢干立大志,為實現遠大志向而一往無前的精神。面對同一棵大樹,巨人嘆息“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小螞蟻認為:“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本課我采用了倒敘的方法進行講授,在講的過程中以學生的思維為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喜好引出文中的主人公小螞蟻,首先就讓學生體會到它的自信、勇敢,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再到文中去找一找,用文中小螞蟻的話去印證它的自信,如“我能爬到天上去”、“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等語言讓學生也變得自信起來,這里引導地較為滿意。同時,在講授完課之后還進行了延伸,進行了續編故事練習,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培養了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再者,引導學生分角色讀課文,調動了課堂氣氛,學習的積極性也高了。授課過程中還運用了課件,因為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
不過,這次講課也有一些不足。
1、這次采用倒敘的方式進行講授,學生的思維不能很好轉換,駕馭課堂上不是很能動。
2、在概括人物性格上語言還過于單一,詞匯不是很豐富。
3、對于層次各不相同的學生,沒能做到面面俱到。
希望這次講課能對我有更大的督促和幫助,讓我取長補短,以后把課教得更好。
設計小練習,引導想象,培養語感
《上天的螞蟻》教后反思
《上天的螞蟻》教學反思
《上天的螞蟻》教學反思
慎中實驗學校 王寶選
今天,我參加可慕學區二年級語文的教研活動,執教《上天的螞蟻》這一課。本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一只小小的螞蟻立志憑借執教的不懈努力,從通天樹爬到天上的故事,贊揚了螞蟻敢于立大志,為實現遠大志向而一往無前的精神。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說明,要想做成一件事,靠的不是身材、體力等物質方面的條件,而是要有堅持不懈、努力進取的恒心和毅力。因此教案設計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通過學習巨人和小螞蟻對“上天”的不同的態度和做法,體會努力的含義。
本課短小緊湊,淺顯易懂,故事性強,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因此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為主線,設計三個問題統領全文:1、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從哪里看出來?用“——”在文中畫出;2、誰想爬到這棵樹上?誰更容易爬上去?為什么?;3、面對這么高的樹,螞蟻和巨人分別是怎樣做的?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思、悟、演,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成為課堂的主人。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精選2篇)
《送小螞蟻回家》教學反思 篇1
第23課《送小螞蟻回家》是一篇動人的童話故事。講了一個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螞蟻不小心掉進池塘,在危險時刻,睡蓮救他上來,蜻蜓、螢火蟲幫助他回到了家。表現了小動物們相互幫助的心靈美。本篇課文是由十一節對話和五段敘述語言組成的。
針對文本的特點,我把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來讓學生來學習。
課文的1—7節描寫的睡蓮救小螞蟻的過程,主要由對話形式組成。因此,我讓學生自讀文本之后,說一說你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有的說喜歡睡蓮,因為睡蓮樂于幫助別人。有的說喜歡小螞蟻,因為小螞蟻很懂事、很懂禮貌,顯然,學生已經從思想感情上很好的把握了文本。接下來,我抓住學生喜歡它們的原因,也就是文本的內容,指導朗讀。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朗讀經驗,知道對于一段對話,應該考慮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學生基本能夠說清楚用怎樣的語氣朗讀誰的話,但朗讀時還是有所欠缺。我應該對學生的朗讀做更加詳細的指導,更加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
課文的.8—12節形式與1—7節形式基本相同,因此我讓大家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學情,從今天的學生的反映來看,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自學的方法,能夠有組織的學習。遺憾的是,上課時被請到交流的小組說的很精彩,但朗讀時有一個小朋友太緊張了,所以沒有讀出蜻蜓熱情的語氣,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請另外一個小組補充朗讀。
課文的13—14節是由兩段敘述語言組成的,講的是大家送小螞蟻回家的過程,我采取了看圖聽,看圖讀,看圖說,看圖配音的方法。首先,看動畫,聽錄音,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學生想像課文內容提供了一個平臺。再讓學生看圖自讀文章,思考怎樣讀好這兩段話,他們已經知道對于敘述性的語言應該抓住關鍵詞語,學生的關鍵詞找的很準確,讓學生講述抓住這些詞語朗讀的原因時,學生還不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達出來。看來,平時在課堂上還要加強訓練。接下來讓學生看圖,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大家試著說一說13到14節的內容,直接的復述課文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給了一些提示,讓他們通過自己一點努力就把老師的要求完成的很出色。最后,讓學生看動畫,復述文章的內容,學生有了動畫的依據,把文本中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精選7篇)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 篇1
《螞蟻和蟈蟈》是一篇短小卻富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以下是《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一
《螞蟻和蟈蟈》是一篇短小卻富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由于辛勤勞動而得以安然過冬,蟈蟈由于懶惰而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課文中既有螞蟻和蟈蟈之間的對比,也有蟈蟈本身前后情況的對比。寓褒貶于對比之中,含諷刺于描寫之內,兩種昆蟲、兩種結局,說明了只有勤勞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童話故事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很自然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配合上直觀的圖片從而更有助于學生觀察想象,理解課文內容。
課標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本課通過創設情境、圖文結合,朗讀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評價人物的優和劣。同時新標準強調低年級的閱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這一點出發,我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表達欲望,悟讀、演讀文本。學生始終興趣盎然,而且讀出人物不同的表現,不同的結果。在本設計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膽設計,讓學生扮演花兒采訪、老師扮演草兒采訪,感悟人物形象。還讓學生發揮想象,模擬蟈蟈神態、語氣,演繹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這節課時,我覺得學生興趣很高,在讀讀、寫寫、演演、說說中,學的比較扎實,比較輕松。最大的收獲是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這節課的幾點收獲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