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學習歌曲《媽媽格桑拉》
教學目標:
一、啟發學生用飽滿而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
二、激發學生對母親的尊敬、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能飽含深情演唱這首歌曲。
教學難點:掌握變形切分節奏的正確演唱,如 | x x. │ │ x - ║中的第二小節的節奏。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談話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首先讓我們來想一想,以前學過的有哪些表現愛爸爸媽媽的歌曲,如果你會唱,歡迎和著一起唱。(點擊幻燈片播放《媽媽的吻》)提問:這是什么歌?(學生回答后,老師予以肯定。)大家說得很對,這是一首寫媽媽的歌。這節課我要教給同學們一首x藏地區歌頌母親的歌——《媽媽格桑拉》
二、新課教學:
1.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x藏地區的文化,在藏語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格桑拉是花名,格桑花學名叫“金露梅”,花瓣是黃色的,在藏區素稱格桑花,被藏族鄉親視為象征著愛與吉祥的圣潔之花,也是x藏首府拉薩的市花。它喜愛高原的陽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風寒。格桑花隨著季節的變幻,顏色也會轉變,到了秋天就成了紅色,讓高原的色彩一點都不會覺得單調。它美麗而不嬌艷,柔弱但不失挺拔,格桑在藏語里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媽媽格桑拉》這首歌曲把媽媽比作格桑花,象征著母親樸實無華、勤勞善良的性格,以及不畏艱難困苦的頑強精神,也表示對母親的敬意。
四年級上冊《媽媽格桑拉》教學設計
《老師媽媽》優秀教案(通用3篇)
《老師媽媽》優秀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小烏鴉愛媽媽》。
2、歌表演創作。
教學目標
1、學會演唱歌曲《小烏鴉愛媽媽》。
2、創編歌表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
1、復習歌曲《我的好媽媽》(學生在幼兒園里已學過),導入本課教學。
2、啟發學生談談對媽媽的了解或對媽媽的感情等:
①如“媽媽的職業”、“媽媽的愛好”、“媽媽最喜歡的東西”、“媽媽的生日”等。
②談談對媽媽的感情,如“喜歡媽媽的微笑”、“最愛聽媽媽講故事”、“我為媽媽做家務”、“我幫媽媽捶背”等。
3、教師用將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小烏鴉愛媽媽》。
4、聆聽歌曲范唱《小烏鴉愛媽媽》,可加入課件演示。
5、教師示范,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可分段、分小組進行)。
6、教師再次播放錄音。
7、教師用聽唱法教唱歌詞。教師啟發學生用親切、優美的聲音演唱。根據學生情況,教師應有提示或示范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
8、在學生能較完整地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分組討論,為歌曲創設歌表演(一個組表演一段歌詞內容)。要求動作美觀、表達準確。
9、每組選出代表進行歌表演,其他同學伴唱。
10、教師要求學生背唱這首歌曲。
11、回家將這首歌曲唱給媽媽聽。
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學生為歌曲積極的展開創編歌表演動作,在表演過程中都很積極投入。
成因分析:教唱時,注意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不足之處:沒有投入感情演唱這首歌曲。
成因分析:沒有很好的啟發出學生對媽媽的感情。
在媽媽的肚子里(精選3篇)
在媽媽的肚子里 篇1
一、 設計思路:
隨著我的肚子逐漸隆起,小朋友的好奇也日漸升溫。他們常常會駐足在我身旁,一會兒聽聽,一會兒摸摸,還問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于是,我們根據小朋友們的興趣需要開展了主題活動:“我”,活動“在媽媽肚子里”就是在主題背景下的一次學習活動。本次活動有機綜合了常識、語言、音樂等內容,意在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鼓勵他們積極探索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了解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從而進一步激發小朋友愛媽媽的情感。
二、活動要求:
1、通過看看、講講、唱唱、跳跳等不同表現形式,引導幼兒想象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體驗生長的快樂。
2、鼓勵幼兒改編歌詞并用動作表現出在媽媽肚子里干什么,提高幼兒想象力。
3、了解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三、重難點:
重點:通過看看、講講、唱唱、跳跳等不同表現形式體驗在媽媽肚子里生長的快樂,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難點:鼓勵幼兒合作仿編歌曲。
四、活動準備:
關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從受精到逐漸長大)的圖片若干、音樂磁帶、錄音機。
五、活動流程:看看講講 —— 大膽提問 —— 創編歌曲
六、活動過程:
(一)看看講講:在媽媽肚子里
t:“我們的區域活動中有很多關于“在媽媽肚子里”的圖片,我知道小朋友都很想了解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么一 天天長大的。現在,倪老師在墻壁上貼了很多圖片,有的是小寶寶剛剛到媽媽肚子里時的圖片,有的是小寶寶逐漸長大的圖片,有的是小寶寶剛剛出生時的圖片,你們去看一看,和好朋友說說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么一天天長大的。”
《媽媽》教案(精選16篇)
《媽媽》教案 篇1
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寫母親的詩歌。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很容易從農村的生活細節寫起,江非的《媽媽》則從現代文明的視角寫媽媽。
這首詩采用“媽媽,你見過……嗎?”對話的語氣展開,在媽媽與我之間設計幾個提問的排比句式,他明明知道媽媽沒有見過地鐵、電車、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對飛機、鈔票的概念也止于“天上的一只白雀”和少量的紙幣,詩人再用陳述句將這些事物一一解釋和糾正,他的解釋和糾正恰恰反映了詩人對現代文明的印象,他必須以媽媽能夠理解的生活常識做解釋,飛機是“落在地上的十間大屋”那么大,點鈔機和印鈔機上的鈔票像“門前的小河一樣”,“地鐵在地下”,“電車有辮子”,“夢露也是個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褲子”。媽媽對現代文明的印象看似滑稽、可笑,但這些形象的說法暗示出媽媽生活的窘迫和視野的局限。
全詩20句有15句寫現代文明,只有5句寫媽媽的生活狀態,因為在現代文明普遍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它就與鄉村世界產生較大的差距,鄉村的境遇就變得日益逼仄。現代文明已經進入并占據了鄉村青年一代的意識,致使他們以現代文明的視角反觀鄉土生活。
然而,這些虛幻的描述對媽媽來說并不重要,她更關心的是生計,是在天黑之前能更多地背回些柴火。“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總是比前兩次高得多”,這一句詩真切地表達了為自己的家庭任勞任怨地操勞的貧困母親的形象。
問題探究
一、怎樣理解“夢露也是個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褲子”?
同樣是女人,瑪麗蓮·夢露作為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盡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麗,有自己的事業,過著舒適而尊貴的生活。這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媽媽是一個偏僻山村長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難而默默操勞,媽媽的視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狀態,她的鄉村就是她的整個世界。她雖然生活在21世紀,但是外邊的世界對她來說依舊是隔絕的,她屬于農耕時代。媽媽是廣大偏遠農村貧窮、勞作的母親形象的代表。
送給媽媽的香水瓶(通用2篇)
送給媽媽的香水瓶 篇1
活動名稱:送給媽媽的香水瓶 (美術)
活動目標:1.欣賞各種各樣的香水瓶,感受造型的美。
2.在欣賞的基礎上嘗試為媽媽設計香水瓶。
重點難點:1.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香水瓶,感受造型的美。
2.能為媽媽設計造型獨特的香水瓶。
活動準備:已有經驗:欣賞各種各樣的瓶子。
材料準備:各種造型獨特的香水瓶、紙、筆。
活動過程:一.活動引入
1. 你見過媽媽的香水瓶嗎?
2. 它是什么樣子的?和我們平常見到的瓶子一樣嗎?
二.欣賞各種各樣的香水瓶,感受造型的美。
1. 出示一個香水瓶,請幼兒欣賞:美嗎?它美在哪里?像什么?(從顏色、花紋,局部特征去分析。)
2. 再出示許多香水瓶,請幼兒欣賞:
你喜歡哪一個?喜歡它哪里?為什么?
三.幼兒設計香水瓶。(要求:造型獨特)
四.展示交流作品。
(注:孩子們事先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香水瓶,他們驚奇于它的獨特造型,并且對瓶子的某一局部細節相當感興趣,常常結伴駐足觀賞。在欣賞的基礎上,大多數孩子能嘗試用線描的方法去裝飾自己設計的香水瓶。)
送給媽媽的香水瓶 篇2活動名稱:綜合活動——花茶
年齡范圍:中班(識字班)
活動目標:1、通過自己動手泡茶,激發幼兒對花茶的興趣,知道花也能泡茶。
2、通過活動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各種花茶的名稱。
3、感受粗淺的茶文化,嘗試以茶代客。
活動準備:各種各樣的花茶若干,一次性透明杯若干,小勺若干,開水壺(茶桶)六只,各種花的字卡。
媽媽不在家(精選10篇)
媽媽不在家 篇1
創設情境 還原生活 快樂交際
——口語交際課案例
一、設計理念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我們認為,“口語交際”課堂教學具有一個基本特征,即教學內容切合學生學習、生活和今后的社會交際實際,著力培養切實的基礎口語交際能力,著眼于交際能力的發展。
這使我們知道,口語交際課首先在于選擇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形成一個開放式的交際空間,激起學生表達的愿望,讓學生自由自在,暢所欲言。經了解,筆者發現,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不愿意一個呆在家里。他們有的是出于依賴,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會有突發事件,怕自己不會應付。因此,我特地設計了這一堂口語交際課,力求讓學生以生活為基礎,以課堂為發展能力的陣地來適應一個人在家時的心理需要、語言需要,更重要的,是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父母不在家時,如何待人接物,處理偶發事件等有良好的口語儲備。
二、主要教學過程 和設計意圖:
(一)創設童話情境,規范語言,掌握要點:
1、課件展示:雞媽媽有事要出去一會兒,要小雞一個人待在家里。雞媽媽對小雞說:“好孩子,你一個人在家里,陌生人來了不要開門,說話要注意有禮貌。”
意圖:用課件展示可以增加課堂容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使用現實人物而采用“動物”為主人公,更有趣味性一些,有利于學生無拘無束地進入角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