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型與分值
XX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第三大題是現代文閱讀,考的就是論述類文本,選文是彭程的《尺度》。正文838個字,分值12分。設置了3道題,一道選擇加兩道簡答題。選擇題是五選二,5分。簡答題考的都是重要句子的含義,第一題是“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了一道墻垣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3分。第二道題是“結合本文,舉例闡述你對‘個性決定了尺度的相貌’這句話的理解”,4分。
考題涉及對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對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的歸納概括,對文章結構與思路的把握,以及材料對觀點的支撐作用。命題者將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設計成了一個五選二的客觀選擇題,而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則設置成了兩道簡答題。選擇題設置的五個選項,大多沒有機械摘選原文語句,多采用篩選整合、轉換表述的方式。實際解題時當然不能機械對應原文語句,需進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再加以判斷。簡答題答案的信息點大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只要閱讀得法,解答得法,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整合之后,答案自然就會呈現。
福建對現代文一般論述類文本的閱讀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層級只涉及理解(b級)、分析綜合(c級),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總體來說設題難度并不是很大,同時分值權重與選考部分(15分)力求基本相當。設題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不過分為難學生。
論述類文本的閱讀考查定位很清晰明確:側重基本閱讀能力的考查,設題控制總體難度。與選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歸納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更為清晰的不同定位。相信XX年這種定位將更趨穩定。基于這樣的考查定位,相對于選考部分來說,這一部分的內容更易于拿分。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指津
2019屆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
第二編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一、(XX年長沙一中高三測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從趙本山的《不差錢》說起
□ 王 蒙
事實上,趙本山已經成了近年央視春晚的臺柱子之一。他以大眾化、尤其是農民化的語言、做派、幽默與“狡黠”,表現當代生活,鋪陳笑料,營造喜樂,鞭撻不正之風,追求誠實純樸與人心深處的古道熱腸,引起觀眾的普遍歡呼。XX年春節晚會上他帶著兩個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錢》,更凸現了年輕演員的才藝功夫,弘揚了東北地區“二人轉”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達了來自基層所謂“土得掉渣”的文藝走上主流媒體,進入主流文藝生活、進入城市舞臺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趨勢。盡管我知道在知識精英中不無對于小品與大眾文藝的白眼,但人們已經無法不正視這個趙本山“現象”的意味深長,即以地道的東北土腔土調攀登央視文藝殿堂的連續成功。
趙本山將本來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劇小品提高到了驕人的水準。正像金庸為武俠小說、張藝謀為大制作的奧運會開幕式文藝展演樹立了后來人難以企及的標桿一樣。
同時我們并不滿足,我們有更高的與更多方面的期待。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文化的普及、熱鬧與和諧,我們還需要文化的巔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我們期待的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新果實。我們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創造者、發明者,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文化宗師。我們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見式的深邃。我們追求群眾的喜聞樂見,我們還期盼對于群眾的振聾發聵或者春風化雨或者洗滌啟迪。我們需要思想、需要藝術、需要想像力,需要應對挑戰的勇氣與本領,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樹一幟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營養的哲學,倫理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苗頭與思考,需要正視歷史也正視現實,能夠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讀者觀眾解感釋疑。能夠帶領讀者觀眾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藝術家學者。我們需要大眾化,也需要化大眾,就是說,我們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榮與振興,期待人民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我們期待文化藝術巨匠的新人輩出,我們期待今天的文化藝術發展能夠無愧于前人,同樣也不會害怕后人的審視。
論述類文本閱讀
考試說明對本考點的要求為:理解。b級,分析綜合,c級。論述類文本閱讀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一般論述類文本以以理性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理論性強、邏輯性強、針對性強的特點。論述類文章一般以議論文的面目出現,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以闡述觀點、說明道理、分析事實、辯駁舊說、介紹新見等為主要內容,它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
縱觀XX年高考試卷,考到了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試卷有江蘇卷、安徽卷、天津卷、上海卷4套,從上述試卷中發現,從選材上看,選文既體現時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從題型上看,題型相對靈活,既有客觀題,又有主觀題,形式多樣,從考查內容上看,均涉及對語句理解、信息篩選、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等能力的考查,這種趨勢為今后備考提供了借鑒。
一、(XX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題。
①進入21世紀后,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聲音此起彼伏。
②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以及與自然選擇相關的生存競爭和漸變,所以達爾文一再宣稱“自然界沒有飛躍”。達爾文認為生物個體在長時間的演化中,經過自然選擇,其微小的變異積累為顯著的變異,于是形成新的物種或新的亞種。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發現的基礎上,1972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古爾德和埃爾德雷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進化理論“間斷平衡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漸變與躍進交替的進化模式,是基因突變或地理隔絕造成新種出現的過程。該理論比較合理地解釋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許多物種突然爆發式出現的現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漸進式進化,也有飛躍。
2017屆高三語文一輪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
XX屆高三語文專(人教版)題復習教案:論述類文本閱讀(一).
【教學目標】
1、了解考綱關于論述類文本的考察要求。
2、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方法探究。
3、訓練論述類文本的做題方法。
重點難點:論述類文本的做題方法。
【考點解讀】
XX年《考試大綱》要求: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典題導航】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下筆不覺師造化
黃賓虹一生繪畫藝術的大進展,多發生在他隱居的時期。這并不是純粹的巧合,無需應酬雜務的寧靜生活可以讓他深思內省,促使畫作和自然風景、隱居生活進一步契合。池陽湖畫風之變是一次突變,源自他對江湖水光天色的寫生,也來自他蓄積已久的思考,還來自苦澀現實對他心靈的影響。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還難忘他老師的教誨:“讀書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則心靜,靜則心清,清則心明,明則明白一切事理。作畫,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畫便猛進。”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南北國畫家都參加。此時在上海美專任教的黃賓虹參加了展出工作,并發表了評介文章《美展國畫談》。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畫格,以為不必求悅于人,人不知而不慍,才是真畫者;還以為當時滬上流行的一種是細謹、工于涂澤的媚人習氣,另一種是自矜才氣、淪于放誕的欺人畫風,以浮滑為瀟灑、以輕軟為秀潤,真畫者反不合時宜。他希望畫者能堅持避俗趨雅的操守,力求華滋渾厚的畫風,不要因一時俗世棄取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