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題技巧,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應試素質。
備課--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落實考點,深挖教材;聯系熱點,研究動態。
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思維為主導。雙邊互動,練講結合,問答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及效果:
教學內容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教材的處理,依托教材,打破章節順序,突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處:
1、重視基礎,強調知識的整體,突出主干知識、重點知識,活化歷史知識,切準發展脈絡、把握時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維。
2、突出體現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關注熱點,延伸歷史的發展性,以史為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把中國臺灣問題、和諧社會、民族問題等學生們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學習歷史知識結合起來,自覺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之間應和諧發展,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導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生活,讓歷史為現實服務,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身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
高三歷史課教學反思
保持歷史課的生動性能大大激發學生興趣
1、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枯燥,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無形中覺得很累,不愿意開動腦筋,這時,生動通俗的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強迫‘犯人’在銅柱上行走,‘犯人’剛踏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腳板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搖晃兩下,站立不住,就‘撲通’一聲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燒死了。”這樣,學生仿佛“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2、初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如在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先讓五名學生表演歷史劇,再現歷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又出示過圖示說明: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這就形成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而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生動,便于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3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吳越爭霸”時,結合“臥薪嘗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又如學習“商鞅變法”時讓學生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教育了學生。第二單元學完后,組織學生舉行講故事比賽,不得不佩服學生的潛力,學生不僅故事講得好,體會也寫得好,不僅得到了啟示,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4 、七年級學生天真、幼稚,該說的他們說,不該說的他們也說,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可將全班學生分成4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言、參與討論。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個內容。先由封面圖引出話題,再結合第17課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世界第八大奇跡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讓學生根據三幅圖中三個陶俑的神態和動作猜猜他們的身份。學生討論的很激烈,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他們都爭先恐后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 ,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談談歷史課如何“讀書”
我校學習洋思教育已有一年了,洋思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可見學習洋思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其大量的歷史素材需要我們了解和掌握,因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從教會學生“讀書”入手。
這里的“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背”。“讀”是帶著問題去熟悉知識,理解教材,學生記下的內容應該是“活”的,這些“活”的知識會讓學生在今后的考試或運用中靈活自如。“背”是不顧教材含義的“硬啃”,學生勉強記下的一點內容也是“死”的,不久就會煙消云散,對學生今后的考試和運用不會起到什么作用。
那么應該如何去“讀”,怎樣“讀”才更有效率?簡而言之,讀好歷史書就是做好“粗讀”和“細讀”整篇文章。“粗讀”就是讀整本書、整個單元、整節課的層次和結構:這本書一共寫了哪幾個單元?這一單元一共寫了哪幾節課?這一節課一共寫了哪幾個問題?即我們得先抓住教材的基本思路和線索。就好比是我們自己在構思一篇文章的時候,總會列個提綱,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其實教材也是按照這個規律來編寫的,我們的考試題目(特別是主觀題)的命題也是這樣的思路。一旦我們抓住了編者的思路和線索,就好比是在旅行中找到了地圖。可謂把課本由“厚”讀“薄”了。這一點是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
所謂“細讀”,就是在“粗讀”的基礎上,深入到教材的具體內容,把每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搞清楚,讓你剛剛掌握的這些結構豐滿起來。每一個問題都會有它的前因后果,都會有它的經過,這些都需要我們從細部了解和掌握,可謂把課本由“薄”讀“厚”。
如果把書比為一棵大樹,“粗讀”就是樹干和大的樹枝,“細讀”就是哪些細枝和茂密的樹葉。 就拿七年級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舉個例子吧,這一課講的是商鞅變法,那我們就要從變法的原因,經過,作用及意義來學習教材用了三個子目來描述,分別講了這些問題: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2、著名的都江堰,3、商鞅變法,顯然,1、2兩個子目屬于原因,3是經過,作用及意義。這就是這個知識點的線索和結構,至此已經達到“粗讀”的目的。
歷史課反思
講好歷史課,難。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內容的老套和知識點的瑣碎,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準確傳授知識、把握重難點的同時把歷史課這份粗糧精工細作成宮廷御宴。
講好歷史復習課,更難。首先,內容龐雜。不論是復習一章還是一冊書都需要歷史教師在眾多的史實中找出一條主線來統領所授知識,理清線索,便于學生記憶。其次,復習課是對所學知識的整理和歸納,相對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識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對學生學習及答題方法進行指導,這一項一般是比較乏味的。
鑒于以上思考,我對歷史教學及復習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對比初中與高中歷史教材,我們會發現我們的高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對于一件歷史事件我們的教材交待得很簡單而且不是很連貫,比如,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經常具有跳躍性,學生就會問“這一期間孫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們適當的補充一些歷史事件,比如孫中山的“第二次護法運動”,不但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補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內容的連貫性。
其次,與時事相聯系。今天是歷史的延續,我們可以在今天找到歷史的影子,比如,香港問題,我們可以把它與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及后來的瓜分狂潮聯系起來;我們還可以把日本侵略中國臺灣、“大陸政策”與今天中國臺灣問題結合起來。總之,我們可以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讓學生感到歷史離我們并不是很遙遠。
第三,比較式學習。學生對近代史中頻繁的戰爭的分析能力不夠,不理解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條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戰爭這一類歷史事件放在一起,讓學生從中找到相同之處。比如,我在講授《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我把甲午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美伊戰爭放在一起比較著學,使學生認識到一場戰爭的爆發它需要交戰雙方原因、國際環境、導火線等幾個方面的原因。通過比較使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而且可以加強原有知識的記憶。
歷史課校改經驗談之一 懸念的作用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說書時,每當故事情節發展到緊張激烈的高漲或矛盾沖突到劍撥弩張的關鍵時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吊你的胃口,逼著你非繼續聽下去不可。這種方法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里常用,稱之為“懸念”設置。同樣,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下面,筆者就教學實踐中如何設置“懸念”,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作簡要介紹。
首先,導入新課時,要有“懸念”
經過課間活動,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亢奮狀態。如何在上課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的重要五一節,而且學生學習情緒是否高漲,也取決于能否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時設置“懸念”,就成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
如在學習《保衛太平天國的斗爭》這一節時,我講到:“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東征、西征使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之后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有資料明證:洪秀全從1853年3月進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從未邁出過宮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轎去看望生病的東王楊秀清。請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從而導入新課。
這樣的懸念設置,使學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狀態中順利地遷移到教學中來,很好地完成了導入新課的任務。
歷史課導入語設計(通用2篇)
歷史課導入語設計 篇1
導入語,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導入語平淡、刻板,往往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方法可以有:故事傳說導入法,熱門話題導入法,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導入法,詩詞導入法,聯系現實法,聯系國家時事政策導入法,名人名言導入法,圖片導入法,聯想對此法等等。
另外,在設計歷史課導入語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內容實際,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關聯.不能牽強附會,同時又要求是要學生易于接受或熟識的。
2、方法要靈活多變.下同內容選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隨時變換花樣,切不可千篇一律。
3、特別要求設計要有趣味性或啟迪性。
4、時間一般在3分鐘左右為宜。長了會占據新課講授時間。
歷史課導入語設計 篇2導入語,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導入語平淡、刻板,往往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方法可以有:故事傳說導入法,熱門話題導入法,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導入法,詩詞導入法,聯系現實法,聯系國家時事政策導入法,名人名言導入法,圖片導入法,聯想對此法等等。
另外,在設計歷史課導入語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內容實際,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關聯.不能牽強附會,同時又要求是要學生易于接受或熟識的。
2、方法要靈活多變.下同內容選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隨時變換花樣,切不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