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把握其讀音、詞義。
2、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3、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重點】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為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