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我在教學時,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以讀為主,體會課文的情感。
讀是本節課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初讀,把課文讀通順正確,重點讀好課文的第2段。這段不僅生字詞多,難以讀通順,而且正是這節課研讀的重點;接下來輕聲讀,想想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接下來的帶問題默讀,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的情感,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最后的匯報讀更是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的感受。讓學生每次的朗讀都是為品讀文本而服務,層層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