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黑土地之《阿里郎》與“二人轉”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與學唱,了解朝鮮族的相關文化,并能體驗與表現朝鮮族民歌的特點與韻味。二、通過欣賞二人轉樂段,初步了解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及其發展變遷。三、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增進對我國東北地區音樂文化的了解,喜歡并愿意學習這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及地方音樂。
教學重點:體驗與表現朝鮮族民歌的特點并了解二人轉的表現形式。
教學難點:《阿里郎》第三、四句詞與音的關系。
教具準備:vcd帶1、2
教學過程:一、導入(2’)
(視頻——伽倻琴)師:認識這種樂器嗎?它是哪個民族的?
生:——
(視頻——長鼓) 師:朝鮮族還有一種打擊樂器也非常有名,它是?
生:長鼓
師:請聽朝鮮族民歌《阿里郎》
二、欣賞(10’)
1.第一次欣賞(《阿里郎》視頻)
師:知道“阿里郎”的意思嗎?
生:——
九年級音樂多情的黑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2
5. 完整演唱歌曲
請學生情緒飽滿、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并嘗試背唱。(根據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糾正,學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處,應重復正確練習3-4遍才能達到糾錯效果。)
6. 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試著用京腔京韻的感覺演唱了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學們從中也領會到了,歌曲所表現的中國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撓的精神。說唱藝術飽含了中國勞動人民對藝術的追求和智慧之結晶。大家還記得在本課的開始老師介紹我國說唱藝術有多少種?大致分為幾大類呢?
(2)同學們從音調、旋律走向、節奏、語言等方面,再討論并總結一下京韻大鼓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3)好的,在下節課上,我們要請同學們欣賞另外三種類型的說唱音樂,請大家回去分成3個小組,結合表格內容先做一個自主的欣賞,我們下節課一起來欣賞并討論完成此表格。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 感受和領會三首說唱音樂的風格特點,認識不同地區不同類別的說唱音樂的區別。
2. 通過賞析四種說唱音樂,激發學生對說唱音樂及中國曲藝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說唱音樂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過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認識不同類別的說唱藝術。
2. 讓學生清晰地聽出每個曲種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記憶。
教學難點:
1. 通過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辨認各種不同的說唱音樂。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3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嶼之波》,掌握弱起節奏。
2. 通過欣賞《西沙,可愛的家鄉》,感受大海的光彩和寓意于大海深情。
教學重、難點
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嶼之波》。
2. 歌曲《鼓浪嶼之波》中的弱起節奏。
教材分析
1.《鼓浪嶼之波》
《鼓浪嶼之波》,d大調,4/4拍,二段體結構。曲調優美抒情,表達了兩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歸故鄉的思鄉情緒。
第一段:1─8小節(不包括前奏),共有兩個樂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變化重復,并為第二段樂曲高潮部進行鋪墊。
第二段:8─17小節,與第一段不論是在力度和音區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旋律上升到“e”,隨后樂句中運用的兩個“我渴望”非常緊湊,充分表現了兩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2.《西沙,可愛的家鄉》
這首歌曲曲調活潑優美,熱情地贊頌了西沙的美麗景色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歌曲為c大調,節奏較為自由而且稍有變化。
歌曲分為兩大部分。前7小節為引子,曲調具有呼喚性。
第一部分:7─24小節,由兩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都是弱拍起。
第二部分:24─47小節,是樂曲的高潮部分,樂句連接緊湊,節奏由快到慢,尤其是40—43小節長達4小節的拖腔,更是將歌曲推向最高潮,更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下冊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唱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2.音樂欣賞《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教學準備
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等。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了解歌曲的節奏特點和音樂形象,并有感情地演唱。
2.欣賞歌曲《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了解歌曲所表達的人民對毛澤東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1.唱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1)簡介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創作的時代背景。
(2)聽錄音或觀看錄像,請學生談談這首歌曲的節奏特點和旋律進行特點以及歌曲塑造的形象。
(3)教師教唱。學生可跟隨錄音或鋼琴演唱樂譜,直到唱熟。
(4)填上歌詞演唱,注意唱出歌曲的力度和感情。
2.欣賞《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1)聆聽錄音,請學生談談這首歌曲的情緒。
(2)教師提問:有沒有同學知道毛澤東的生平事跡?他為什么受到戰士們的尊重與愛戴?請學生結合歷史說一說,教師補充。
(3)再次聆聽音樂,請學生談談歌曲的旋律特點、節奏特點以及歌詞中襯詞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十送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游擊隊歌》。
2.音樂活動《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教學準備
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等。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十送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游擊隊歌》,使學生初步掌握“組歌”的概念和“弱起節奏”的特點,讓學生感受革命戰爭時期,戰士們不畏艱難險阻,與敵人頑強抵抗的英雄形象以及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動人情感。
2.通過以歌曲《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背景音樂朗誦歌詞的音樂活動,讓學生體會七言律詩與歌曲旋律的巧妙結合,感受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的胸懷和氣魄。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1
單元分析
單元課題名稱
月亮頌
單元教學內容
1. 唱歌:《月之故鄉》《彎彎的月亮》。
2. 欣賞:
(1)中國作品:《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
(2)外國藝術歌曲作品:《月夜》。
單元教學目標
1. 欣賞《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月夜》等中外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體裁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
2. 學唱歌曲《月之故鄉》《彎彎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樂特點,用情帶聲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變奏曲式及藝術歌曲的相關知識,提高音樂表現的綜合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唱《月之故鄉》,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對比欣賞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與弦樂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風格上進行比較,細心體會樂曲的內涵。
3. 通過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對月當歌、抒懷寄情的激情。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1)準確演唱切分節奏和臨時變化音。
(2)對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與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處。
(3)分析《月夜》中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 拓展實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比較法。
重難點指導
九年級的地理教案(精選2篇)
九年級的地理教案 篇1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
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