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原子的構成》導學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王。我今天分析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
依據我在教育實習中積累的經驗和對現行課程標準的理解,本次說課我將分以下五部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它們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
首先讓我們走進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四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題1。物質構成的是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與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構成又是學習物質結構理論和認識元素的基礎。因此,原子的構成是本單元乃至整個初中化學學習的重點。
教學內容:本課題是在學生學習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內部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并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為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材還介紹了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卓越貢獻的我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設置,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依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綜合設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3提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煉規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在了解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后,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設置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來制定教學重、難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