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思路
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2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其中1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并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后,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并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九年級化學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學設計及反思
九年級化學元素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九年級化學元素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實在學習元素、物質由元素組成的基礎上了解人體內元素的組成及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體現化學走進生活。
2.教學重點
鈣、碘、鐵等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3.分析挖掘教材知識價值
體現化學知識的現實性,讓學生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能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解釋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說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體的元素組成,存在形式。
2.知道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了解鈣、碘、鐵等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
㈡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運用多種手段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主動獲取有用信息。
㈢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養成平衡營養、合理膳食的意識和習慣。
三、說學法
通過對前面各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也有了一些與食品有關的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的初步知識,但學生很難把這些無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與生機盎然的生命體聯系起來,因此建立這種聯系,就是對所學元素與化合物知識的深化和發展,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人體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體必須元素在人體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確理解元素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樹立元素營養平衡的理念,補充和調節體內元素的平衡,對確保人類身體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說教法
本節學習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元素在人體內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九年級化學上冊復習教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復習要求]:
1、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理解反應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系
[考點一]物質的變化
1、概念: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例:石蠟熔化、水結成冰、汽油揮發
化學變化——有其它物質生成的變化 例:煤燃燒、鐵生銹、食物腐敗、呼吸
2、判斷變化依據:是否有其它(新)物質生成。有則是化學變化,無則是物理變化
3、相互關系:常常伴隨發生,有化學變化一定有物理變化,有物理變化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4、化學變化伴隨現象:放熱、吸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和生成沉淀。
[考點二]物質的性質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表現出的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揮發性、延展性、導電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活潑性、穩定性、腐蝕性、毒性、金屬活動性等。
它們的區別是:物理性質在靜止狀態中就能表現出來,而物質的化學性質則要在物質運動狀態中才能表現出來
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聯系:在變化語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會”“難于”等詞語,變成了相應的性質。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伴隨現象
物質的形狀、狀態等發生變化
常伴隨有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
本質區別
變化時是否有其他物質生成
九年級《公輸》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九年級《公輸》教學設計 篇1
一、導入課文
可由杜甫的《兵車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損失,引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從和平中聯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課題。
二、介紹作者、釋題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論總匯,現存53篇。全書思想嚴密,自成體系,文章質樸,邏輯性強。墨子,名翟,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愛”“尚賢”“非攻”“節用”,基本上反映了勞動者、小生產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輸:名盤,一作“般”,或作“班”,魯國人,又稱魯班,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師范讀全文(或聽錄音帶)
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內容,畫出其中的難字生詞。
四、疏通字詞,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械 郢 荊國 敝輿 麋鹿 犀兕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文章內容
六、討論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討論后明確:
全文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國將攻家,墨子前往勸阻。
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勸阻楚國攻來。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第2~12段),墨子勸阻公輸盤;
第二層(第13~16段),墨子勸阻了楚王;
第三層(第17~22段),墨子以實際行動勸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動。
七、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1、學生齊讀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幾個重點詞語: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至于郢,見公輸盤
3、指名學生口譯全段。
九年級第一單元教學設計(通用3篇)
九年級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篇1
常州市麗華中學 錢紅武
一、單元教學目標 :
1、了解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學習和運用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2、通過反復吟誦,能說出作品所寫的自然風景的個性特點,及給予人們的種種啟示。
3、掌握“吟哦諷誦”的要領,學會在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體會其深蘊的人文內涵。
4、學會合作探究和寫作,能從各個渠道收集、篩選和組合材料,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5、能用流暢的口語介紹本地的風景、特產、風俗和民情。
二、單元課時安排 共13課時
課本整體感知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鼎湖山聽泉》 2課時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課時 《飛紅摘翠記黃山》 2課時
《畫山繡水》 1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自由閱讀 1課時 “綜合學習與探究” 4課時
三、教學設想
本單元的中心內容是“自然山川”,著重領略和要求掌握的學習方法是“吟哦諷誦”,就是要求學生能通過吟誦去體會和把握文章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會學生從反復吟誦中,了解作品所寫的自然風景的個性特點及給予人們的種種啟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蘊的人文內涵。并且能從吟誦中品味文章的神氣、寫作上的妙處,領會到寫景散文的一般思路。進而參與“綜合學習與探究”活動,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和寫作。
四篇課文的安排,應各有側重點,《鼎湖山聽泉》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可以作為示例,指導學生學習在“吟哦諷誦”中注意作者感情嬗變的歷程及對人生和歷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運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的同時,可向學生介紹一下這位被稱贊為“在整個世界文學中,未必能找到與他并駕齊驅的作家”的前蘇聯作家的作品風格,并再選擇一些他的作品來加深學生的感受。《飛紅摘翠記黃山》《畫山繡水》則重點學習寫景角度的選擇與轉換及材料的整理和運用,為寫作做好準備。
九年級第三單元教學設計(精選2篇)
九年級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篇1
“疑為學之始。”讀書就是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思考,要生疑;“疑”會為我們的閱讀帶來愉快。本單元所選的幾篇課文,從不同的側面寫了人性,寫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沒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讓讀者產生疑問,不同的讀者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質疑中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一、單元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質疑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與水平。
2. 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透過文字去研究文章內涵,發現滲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教師對話;通過對作者作品及時代背景的全面了解,提高學生自我認識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
3.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間百態,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從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熱愛生活。二、單元課時安排 共13課時《送行》 2課時 《給我的孩子們》 2課時 《臺階》 2課時《呼蘭河傳》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綜合學習與探究” 4課時三、教學設想 本單元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散文,符合學生閱讀興趣,所以教師應努力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互動的、輕松的學習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多留下創造性思維和聯想的余地,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教師對話,通過對作者作品及時代背景的全面了解,通過對文本的質疑和探究,提高學生自我認識事物的能力,感悟情感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將設疑法貫穿在整個單元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