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兔同籠》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P112-115。
教學目標:
1、了解“雞兔同籠”問題的結構特點,嘗試用不同的策略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使學生體會用假設法和代數法的一般性。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向學生滲透化繁為簡、轉化、函數等數學思想和方法。
3、使學生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體會“雞兔同籠”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策略,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假設法中各步的算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解讀原題,直奔主題。
1、談話,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國古代更是產生了許多位數學家和許多部數學著作,《孫子算經》就是其中的一部,大約產生于一千五百年前,“雞兔同籠”問題就是《孫子算經》中的一道古老的數學趣題。
(1)課件出示古趣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2)揭示課題
(3)原題解讀
師:這是一道古代的數學題,同學們讀完題,能不能用現代的教學語言敘述一遍?
課件出示: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設計意圖:從我國古代數學趣題直接導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的悠久與美麗,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