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yàn)檎煞蚴莻€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huán)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里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于是本來要強(qiáng)、潑辣的她就愈發(fā)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著她,是因?yàn)橄蛩獤|西。十年后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chǎn),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hù)住錢財(cái)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tài)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制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關(guān)于金鎖記讀后感300字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fā)生在19世紀(jì)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quán)貴,把她嫁給了當(dāng)?shù)氐囊粦舸髴羧思?mdash;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后,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金鎖記讀后感1000字范文精選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fā)生在19世紀(jì)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quán)貴,把她嫁給了當(dāng)?shù)氐囊粦舸髴羧思?mdash;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后,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rèn)為最成功的要屬側(cè)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并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guān)系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閑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cè)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后,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xì)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著作者便展現(xiàn)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guān)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金鎖記讀后感600字范文
張愛玲筆下那個的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奢靡華麗,有著當(dāng)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還保留著舊社會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鎖記》為反映其中現(xiàn)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個麻油店主的女兒,嫁給一個身患“骨癆”殘疾的世家大戶姜家的二少爺,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緣,哥嫂又不爭氣,這一切使她時刻處于緊張和焦慮之中。文章圍繞著她對于“黃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對女兒長安說的:“你自己要曉得擔(dān)心,誰不想你的錢?”她將自己鎖在那黃金做的枷鎖中,也許這便是張愛玲“金鎖記”書名的由來吧。
如果不是為省下那筆嫁妝,當(dāng)她高高挽著大鑲大滾得藍(lán)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時,喜歡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jié)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diǎn)真心。可因?yàn)榧依镓澵?cái),她嫁給了身患“骨癆”的癱瘓少爺,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滿足并為其所折磨。她試圖勾引姜家三少爺,忍不住地哭訴著“天哪,你沒挨著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 順著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臉枕著袖子,聽不見她哭,只看見發(fā)髻上插的風(fēng)涼針,針頭上的一粒鉆石的光,閃閃掣動著。”“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簡直像在翻腸倒胃地嘔吐。”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著,耳朵上的實(shí)心小金墜子像兩只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標(biāo)本,鮮艷而凄愴。
金鎖記讀后感400字范文精選
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她寫盡了大上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永遠(yuǎn)沒有答案的選擇題。再后來,便是戰(zhàn)火紛飛中流蘇和柳原的傾城之戀,芬芳卻沉重的第一爐沉香屑,以及苦卻不能忘懷的茉莉香片。每個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而最愛的便是那讀了千百遍的《金鎖記》。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diǎn)凄涼”。 她是一個被罪惡欺騙的少女,被一個封建的舊家庭和一個殘廢的男人無辜的奪去了一個女人最寶貴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個丫鬟的正視。于是,活潑動人的天性在絕望中窒息成一種乖戾,演變成一種粗魯與潑辣。她在一個紙醉金迷奢靡華麗的舊家庭,亦是一個舊社會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憤怒到無力。分家是她最后的一點(diǎn)點(diǎn)希望,可命運(yùn)仍不罷手。 走出大家庭,她終于有機(jī)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對于她早已動了情弦的季澤,她仍惴惴不安的擔(dān)心著他的意圖。人心的惡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運(yùn)的黃金網(wǎng)絲纏的無從掙脫。她強(qiáng)悍的罵跑了季澤,內(nèi)心卻確是那般空虛無助;于是,她越發(fā)瘋癲了起來,可又有誰知道,她只是在掩飾內(nèi)心最無力的脆弱。“她捏著自己的腳,想起了想她錢的一個男人;卻又冷笑了起來……”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與黑暗早已被時代風(fēng)云變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時代鑄就了這一切。時代在發(fā)展,然而人性這本善亦是惡的書還未讀完——完不了。
關(guān)于金鎖記讀后感700字精選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艷,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別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yáng)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說:“這就是你,不斷誤解著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后,我總覺得少了點(diǎn)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壓城,大風(fēng)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jié)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diǎn)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致,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么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fā)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dāng)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后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選擇了后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xì)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xué)業(yè)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dāng)過臨時看護(hù),有病人得了蝕爛癥,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后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xué)歡呼慶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dāng)理性的。對于在五四反叛傳統(tǒng)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 “娜拉走后”在中國的現(xiàn)實(shí)中只會有兩種結(jié)局:墮落,或者妥協(xié)。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shí)道盡了當(dāng)時民族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jīng)濟(jì)上的獨(dú)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于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