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導游詞 篇1
金頂最首要的構筑物就是金殿了,左邊是簽房,右邊是香房。金殿是武當山的英華。明成祖對金殿的體諒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金殿構件鍛造到護送安裝等每個環節,他都親身布置。工匠們按其“冶銅為殿,重檐疊拱,羽飛瓦立,玄帝金像,閣下靈官、玉女、捧劍執旗天將”的詔書,在北京將所有構件鍛造成往后,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九月初九下“敕都督何浚”詔書:“今命爾護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務要警惕審慎。遇天道晴明,風水順遂即行。船上要異常清算潔凈。故敕�!睒嫾蛇\河經南京溯長江、漢江,一向被護送到武當山,然后插榫、焊接安裝。
那么,明朝工匠們是奈何把這些銅鑄構件拼接安裝在一路,形成整體宮殿的呢?據專家說明,他們回收了一種至今已失傳的工藝要領。工匠們在天柱峰頂,把水銀加熱熔解到必然溫度,再將金子錘成金片扔到加熱的水銀中逐步沉淀,然后在用木炭輕輕攪動水銀,金子在沉淀的進程中與水銀產生化學回響,就形成了金泥。工匠們取金泥涂在金屬構件卯榫組接部位。最后,架起炭伙烘烤,使金泥中的水銀揮發,只留下純金。這樣,金子便堵住了各部件的接口誤差。現在,金殿仍絲毫看不出任何焊接的陳跡。可見,工藝相等精深,到達了明朝代銅鑄藝術的最高地步。金殿高5.54米,寬4.4米,進深3.15米,殿頂脊上有獸頭、龍、鳳、海馬、天馬、神仙等吉利物。殿身刻成木頭的門窗情勢,很是傳神。金殿有12根銅柱,有148根外護欄,是云南的公眾奉獻的。
金殿坐落在須彌座崇臺上,殿前裝飾精雕石欄院子,是由平滑精致的石材疊砌而成,以整塊紫色紋石墁地,臺附近繞以統一石質鐫刻的蓮花柱飾欄。歷經600年來一向以“玉石院子”著稱。溘然有一天,中國旅游地質學研究會會長、構筑地質學家陳安澤傳授對這座五顏六色、做工風雅,被觸摸的光油油、滑溜溜,勝過天宮瑤臺的崇臺和須彌座考據后,斷言此“玉石”是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距今約5億年,像這樣的化石作為古構筑原料,在我國尚屬有數。可謂,千古一絕。(這么大的化石是從何而來?有是怎么搬上山的呢?)金殿內里正中這尊銅像就是真武大帝,肅靜偉岸;雙方是金童玉女,閑雅蕭灑;背后是捧劍執旗二將,勇猛威嚴。殿內金匾上刻“金光妙相”四字,是清朝康熙天子手書。“金光妙相”歌詠玄天天主圣容色澤照人,婉轉蘊藉地鼓吹武當玄門高妙莫測,妙不行言,含有清王朝與真武神同存,讓世襲家業永昭萬世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