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教學設(shè)計 篇1
《金蟬脫殼》教學設(shè)計常州市武進區(qū)湟里中心小學 陳明珠一、教材分析《金蟬脫殼》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二組的最后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極其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啟發(fā)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抓住事物特點作具體生動的表達。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寫叔叔們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第二部分是第三至六自然段,寫金蟬脫殼的過程很奇特動人。整個過程分為脫殼前(第三自然段)、脫殼中(第四自然段)、脫殼后(第五自然段)。脫殼前是蟬蟲自己爬上樹,找一個樹皮裂口處,停著不動準備脫殼。脫殼時,蟬蟲身體各部位分先后出來,順序是背—頭—腳—尾,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xié)調(diào)。脫殼后變化最大的是翅膀與顏色。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寫蟬兒趴在樹上,準備開始它的歌唱生涯。本課記敘脈絡(luò)清楚,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適合引導學生閱讀想象,同時又易于學生遷移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在初讀感知課文后,以一個中心問題:“你認為金蟬脫殼的過程中,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組織本課教學,突出課文重點;另一方面積極開發(fā)校本資源,抓住身邊同學細致觀察、生動描寫的個例,做成視頻短篇,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將課本資源與校本資源相結(jié)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二、學生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自然段。2、學會本課生字,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