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認識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應用等。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多,編排了6道例題,3個練習和1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面積的變化》。
例1、例2、例3、練習九,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并能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一個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例4、例5、練習十,比例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例6、練習十一,比例尺,這部分內容教學比例尺的認識和應用。
面積的變化,這部分內容是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安排的一次實踐和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自主發現平面圖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積的變化規律,進一步體會比例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級(上冊),教科書曾經結合分數的認識和計算,教學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求比值和化簡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本冊教科書結合對圖形放大和縮小的認識,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利用學生對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認識。
教學目標:1. 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三單元 比例 教學設計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精選3篇)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浙江省省編義務教材十二冊p,96;例3、例4
教學目標:
。1) 聯系實際,使學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揚嘗試、合作、協調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設計思路: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常常要把一個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價值。但教材中的例題是“蔬菜專業戶種蔬菜”和“攪拌混凝土”,這兩個材料對于城市的孩子是很陌生的,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設計時換成了“體育老師要把18個籃球分給男、女兩組同學,該怎么分?”,讓學生討論,由于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于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男同學多,女同學多、按人數分等),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種方案。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2、尊重學生起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正比例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正比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62——6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設計理念: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發現成正比例量的規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凡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的,就讓學生親自去探究。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一、復習鋪墊激情促思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師:這些是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量之間是有聯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
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規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6篇)
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以前學過的用歸一、歸總方法解答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能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提高學生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解答應用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歸一、歸總應用題。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課件出示)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2、下面各題中各有哪三種量?那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嗎?
。1)用一批紙裝訂練習本,每本30頁,可裝訂200本,每本50頁,可裝訂120本。
。2)一列火車從甲地到乙地,2小時行駛6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8小時可行240千米。
。3)讀一本書,每天讀20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5頁,需要x天讀完。
3、課件出示例5情境圖,問:你能說出這幅圖的意思嗎?(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想請我們幫她算一算,你們能幫這個忙嗎?
。1)學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課:象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討論如何運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這類問題。板書課題:用比例解決問題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比例的形成過程,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并能正確的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通過自主探索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能運用比例的性質進行判斷。
3、通過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討論等方式,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全面參與教學活動。
4、通過探索國旗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滲透情感,導入新課
1、媒體出示國旗畫面,學生觀察,激發愛國情操。
天安門升國旗儀式
校園升旗儀式
教室場景
簽約儀式
師:四幅不同的場景,都有共同的標志——五星紅旗,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這些國旗有大有小,你知道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2、媒體出示國旗的長和寬,并提出問題。
天安門升國旗儀式:長5米,寬10/3米。
校園升旗儀式:長2.4米,寬1.6米。
教室場景:長60厘米,寬40厘米。
簽約儀式:長15厘米,寬10厘米。
師:這些國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國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這中間隱含著什么共同點呢?
師生交流,得出每面國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們的長和寬隱含著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
3、學生探索,發現問題。
師:每面國旗的大小不一樣,但是它的長和寬中卻隱含著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
學生自主觀察、計算,發現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通用6篇)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浙江省省編義務教材十二冊p,96;例3、例4
教學目標:
(1) 聯系實際,使學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揚嘗試、合作、協調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設計思路: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常常要把一個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價值。但教材中的例題是“蔬菜專業戶種蔬菜”和“攪拌混凝土”,這兩個材料對于城市的孩子是很陌生的,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設計時換成了“體育老師要把18個籃球分給男、女兩組同學,該怎么分?”,讓學生討論,由于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于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男同學多,女同學多、按人數分等),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種方案。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2、尊重學生起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