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論文 篇1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當今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實際,充分 發揮教材的優勢,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國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研究,迄今為止,他們已經分析了各種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從事教學工作已有一年,也嘗試對課堂有效教學進行思考,但尚未有具體的心得,只有自己一點不成熟的所感所想。
(一)制定準確且有層次的教學目標,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當然,目標眾多,并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同時,要注意的是:目標的設計是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實踐中,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