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化”在如今的繪畫領域,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所謂的平面化,指的就是在繪畫的作品中不追求三維真實空間為目的,更好地運用色彩、形狀、線條等形式因素,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美術教育論文開題報告。
英國美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在《現代繪畫簡史》中對藝術史的發展有過經典的概括:“整個藝術史就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的歷史,是關于人類觀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種不同方式的歷史”。康定斯基認為,畫家作為創造者應該追求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不應把模仿自然現象當做自己的目的,畫家應當用繪畫自身的形式語言,創造出能夠展現意圖的畫面;美國視覺藝術批評家蘇珊·格朗在《藝術的問題》中指出:“藝術品是種在某些方面與符號相類似的表現形式,這個表現形式就是藝術符號。”這些論述講明了繪畫形式與現實的關系,現實只是畫面創作的依托完全不同于現實世界。更有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中提出:“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清晰地表述出繪畫的表現不同于現實的寫照,而是創造一種平行于現實世界的平行體。” 與土地和鄉村的親近,仿佛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無論是在再現現實世界風景畫還是個性平面化語言的畫面再造的形成都一開始便于土地和鄉村息息相關。在土地和鄉村同呼吸共命運的繪畫取向中,無不充滿著生命的氣息,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油畫進入二十世紀已不再滿足于再現現實世界,逐步進入到對人的本性和個性語言的畫面再創造的研究和探索中。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藝術語言形式豐富多樣,平面化的藝術語言形式在其中占據了重要的分量。說起平面畫,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圖繪在巖洞深處墻壁上的“洞穴壁畫”就初露端倪。平面化的形式語言在印象派時期已經有明確的傾向,在塞尚、高更、和梵高的部分作品中已經能夠看到作者在逐步的減弱所現物體的明暗、體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畫面的形式布局和結構當中,塞尚以畫面的獨立表現為目標,從而實現了平面化。他對空間進行再構成,使二維畫面可咀自由處理,而不再一味的拘泥于再現。應該說是從塞尚的畫法之后,繪畫史上開始出現了平面化的畫面自立。梵高的作品,在東方繪畫的影響下只保留了一些微弱的顏色變化。畢加索在其作品《夢》中突出運用了平面化的形式手法,將畫面用舒緩的線條分割,填充色塊,形成了具有立體主義語言特點和裝飾性效果的油畫。馬蒂斯是法國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表現性畫家之一,他筆下的物體完全是他在作品當中把人物和物體做出了極大地簡化處理,有些作品中甚至只保留了物象的大致輪廓;其作品利用色彩的對比關系和畫面形的分割,將畫面進行了平面化的組織、表現,達到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在抽象主義的繪畫當中,多數作者更加徹底的放棄了現實世界,更為自由的在畫面上進行著形與色的自由組合,用更為直接的個性語言傳達著對世界的認識,代表性的畫家有米羅、克里、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刀ㄋ够兔傻吕锇驳淖髌吩诔橄蟊憩F主義繪畫里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康定斯基的熱抽象繪畫,畫面熱情,色彩跳動,充滿運動感;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之下則顯得安靜、理性,簡單的色塊對比和線條分割,展現著畫家對世界和畫面平面化語言構成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