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無錫市高中通用技術新課程課堂教學觀摩課教案
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與方式教學設計(第1課時)
江蘇省天一中學 馮丹沁 -5-31
一、教學目標
(一) 通過實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控制系統的含義。
(二) 熟悉簡單開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和工作過程,學會畫開環控制系統方框圖。
(三)能利用傳感器功能演示儀進行開環控制系統的技術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學內容
本節課教學內容為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四單元“控制與設計”的第二節“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與方式”的第1課時。從總體上看,“控制與設計”這個單元按照控制的手段——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施這樣的思路來組織教材內容。上節課學生已對控制手段、控制應用及傳感器功能演示儀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下節課將讓學生進一步學習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和簡單的工作過程,因此,本課教學非常關鍵,是承上啟下的核心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除了繼續加深對技術與設計的知識深度和技能程度外,更是培養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很好的平臺和載體。因此,應多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從實例分析入手,逐步歸納出對控制系統的一般認識,并能對開環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方框圖進行分析。本課要突出的重點是:對控制系統和開環控制系統的理解、會用方框圖描述開環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開環控制系統的技術試驗能力培養。
本課要突破的難點是開環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分析及技術試驗能力培養。
三、學習對象
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與方式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教學設計及簡要實錄
【適用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
【適用單元】《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二章《信息獲取》第一節
課程分析:本節要求學生能對信息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宏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先要從問題開始,分析信息需求,從而確定信息來源,這是信息獲取的前提和基礎,然后才是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信息。這表明:對信息文化的追求應當最終以流暢地內化為個體自然意識為最高境界。在信息獲取的問題上,就是需要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識和信心需求,繼而引發自覺的信息行為。
本節將這種自然意識轉化為線索:確定信息需求→分析信息來源→確定信息獲取的方法→評價信息,并圍繞這四部分內容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歸納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學情分析:這個班學生思維活躍,善于動腦思考,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相互探討學習的風氣較濃,若引誘得當,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設計理念:根據研究課題“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充滿熱情地獲得知識,從邊緣人的地帶回到中心地位;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的主角轉向引路人。所以擬定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誘導學生研討,以達到彰顯個性,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情化信息”向“情化思維”轉化,最終實現情思懼得的教學境界。
學習目標:列舉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讓學生體驗信息獲取的共同特征、一般規律,使學生能夠總結、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再進一步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掌握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法并進行選擇。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設計的一般過程》教學設計
課 題:3-1 設計的一般過程(技術與設計1)
開課人:寧海中學黃敏 地 點:河西金陵中學 年 級:高一(8 )
一、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1)掌握設計的一般過程。
(2)知道設計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多個方案。
(3)理解設計過程需要不斷優化。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自己參與設計,逐步培養在設計活動中應遵循科學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的積極態度,明確一個好的方案需要經歷反復測試和優化
3、教學重點
設計過程中的環節之一 “制定設計方案的步驟”
4、教學難點
制定設計方案過程的設計分析與方案構思;
四、教學方法
教師采用“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利用輔助教學網站進行自主探究,拓展思維,利用網站中的信息提交功能,實時反饋、評價學生的設計方案。教學流程為:“情境導入-----合作探究----交流評價-----總結提升”。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新課
引入
n 展示一組學生設計作品的圖片,提出問題:這組圖片中的共同點?
n 播放錄像,教師說明反映的設計作品測試不是一次性成功,表明是設計一個不斷檢測優化的過程。
u 觀看圖片,回答問題,了解設計產品需要用到的材料和設計的創新
u 觀看錄像,了解設計是一個不斷檢測優化的過程。
教學設計過程的分析
摘要
教學設計的理論以其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關注。本文從教學設計的發展歷程,基于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理論的教學設計模式的分析等方面來探討教學設計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為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服務。
關鍵字:教學設計 自主學習 學生主體 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的理論以其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關注。如何使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被廣大的中小學教師所掌握,并為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服務,是當前教學設計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的重要課題。
縱觀目前國內外教育界對教學設計過程的研究狀況,不難發現教學設計本身有一個演變過程,它在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方面發展。深度發展指教學設計過程的某些要素所涉及的研究的深化,這些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使得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更厚實,可選用的工具更豐富;廣度發展指教學設計的程序從初始的媒體觀到系統設計觀的演變,反映了范式的變化。
一. 對目前教學設計理論的分析
1. 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歷程
前面已經提及教學設計本身就有一個演變過程,這里就來探討一下范式的演變。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希夫曼教授于1986年撰文指出,人們對教學設計的領域有五種見解:即媒體觀、初期的系統觀、狹義系統觀、標準系統觀和教學系統設計觀。縱觀教學技術史,這些觀點反映了教學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片面到完整,從有序到整合的發展,頗有代表性。
讓學生經歷完整的閱讀過程——《向往奧運》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讓學生經歷完整的閱讀過程——《向往奧運》教學設計 篇1
讓學生經歷完整的閱讀過程
——《向往奧運》教學設計
福建 林潤生設計
一、競賽引入,揭示課題
教師:從電視上、報刊上、還有因特網上,同學們已或多或少地對北京申辦、籌辦2008奧運會有所了解。這堂課,就先來比一比,看誰對北京申辦和籌辦奧運會的情況了解得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北京申奧成功的當天晚上,北京城徹夜狂歡,作者肖復興更是激情滿懷。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再把最能表達作者當時感情的句子找出來,反復朗讀、體會,并把自己的感受與同學交流。
2同學讀書、畫句、朗讀、思考、交流。
以下語句,要給以適當的指點,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讀中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
(1)如今,好夢成真,我真的很高興,很激動。
(2)我親身體味到,一個國家,一座城市,能夠舉辦一次奧運會,該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在熟悉的北京采訪自己舉辦的奧運會,我想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激情和靈感,寫出一點新的東西。我突然涌出這樣強烈的渴望,這是很少出現過的。
(4)那時,我們正在積極申請舉辦2000年奧運會,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我們國家也能夠承辦這樣一次美好奧運會的時候了。
(5)這一天終于到來了。
3.交流感受后,讓學生把這些句子連起來反復朗讀。
三、再讀課文,加深情感體驗
1 教師:情感來源于生活,作者對北京申奧成功所激發起來的民族自豪感是那么強烈,能深深打動人心,這和他十年體育記者生涯有關,和他對體育、對奧運會的深入了解有關。找出這樣的語句,朗讀、理解,然后與同學交流。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一是可以聯系上下文,二是可以聯系搜集到的有關資料。
《臺階》教學設計過程(精選12篇)
《臺階》教學設計過程 篇1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 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 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九億農民。關心國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國廣大的農村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今天,我們所學的《臺階》就為我們刻畫了一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二、整體把握
1、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渴望受人尊重。
2、父親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錢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
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臺階)“文眼”是什么?(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三、研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