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核心考點(省紙打印版)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1)一切哲學都不能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
(2)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不附加外來成分。
(3)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把握唯心主義的兩個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感覺、觀念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劉禹錫唯物)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作為世界本原和萬物創造者。
(4)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感覺是屏障,不可知論)(馬克思和舊唯物最主要區別:唯物史觀)
①階級根源:在階級社會,唯心主義哲學受到反動沒落的社會階級的擁護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傳。根源不能說主觀和客觀相背離,因為它是認識錯誤的原因,可以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錯誤
②社會根源:社會分工、腦體勞動分離,為片面夸大精神意識的作用提供了條件。
③認識論根源:在認識過程中,將認識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將認識過程中的感性階段夸大、絕對化,導致主觀唯心主義。將認識過程中的理性階段夸大、絕對化,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5)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沒有確立科學的實踐觀(重點把握)
(6)馬克思主義的特點:(馬克思最偉大的貢獻:創立唯物史觀;) (舊唯物半截子是因為自然觀唯物,歷史觀唯心;)①階級性---公開申明為誰服務;(一切辯證法都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沒有認為世界統一)
2020屆高三政治哲學核心考點
2019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考點復習導學案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導學案 一、考點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二、考情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天津文綜,4,4分 福建文綜,35,4分 安徽文綜,9,4分 矛盾、聯系 浙江文綜,29,4分 矛盾的同一性 廣東單科,34,3分 三、知識梳理 1、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義。 對立統一規律是關于事物矛盾運動的根本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是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 a.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個方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b.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為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而矛盾的斗爭性則是無條件的。 c.同一性與斗爭性是關系:①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②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重要提示:正確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幾種錯誤觀點。①不能將對立和統一分別理解為矛盾的雙方。事物包含兩個方面,是指事物的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不應稱為矛盾,兩個因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才稱為矛盾。而“對立”和“統一”則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不能認為“統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對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②不能把具體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對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對立統一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矛盾則是矛盾的具體表現。兩者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③不能把哲學上的斗爭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斗爭”,這兩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④要把哲學上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邏輯矛盾相區分。 (3)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內容: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②方法論意義: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要敢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義: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表現: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二是同一事物在其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論意義: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②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要求。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第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③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第一,要客觀地如實地承認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運動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五,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刀切”和“一風吹”。 (6)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①原理內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②方法論意義: 學習這一原理要求我們, 第一,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第二,認識事物、研究問題時,要遵循從特殊(個別)到普遍(一般),再從普遍(一般)到特殊(個別)的認識秩序,不斷地提高和深化認識。 第三,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工作方法。 2、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義: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方法論: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抓重點、抓關鍵,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義: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該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既要全面,又必須分清主流和支流。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①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②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兩點論與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4)如何區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區別: a.含義不同。 主要矛盾是指在復雜事物中包含多個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個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處于被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就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b.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許多矛盾”相互比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矛盾雙方相比較而言的。比較的結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個,次要矛盾則可以有多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c.內涵不同: 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同一過程中同時存在的諸多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講的是這些矛盾的不平衡問題;矛盾的主次方面說的則是任何一個矛盾中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是講矛盾的兩個方面之間的不平衡問題。 d.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對復雜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影響著該事物的進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起主導作用,規定著事物的性質。 e.方法論要求不同: 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做工作要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從而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強調辦事情(即“行動”)。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主流和性質,強調看問題(即“心動”)。 f.關鍵詞不同: “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突出任務”、“核心問題”、“放在首要地位”等說法都可以判斷為抓主要矛盾;“抓主流”、“辨方向”、“識大局”(分析形勢)、“判斷性質”、“占主體”等詞語都可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識別依據。 g.并非一切事物內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簡單和復雜之分,對簡單事物而言,其內部只包含一個矛盾,因而無所謂主次。只有復雜事物內部包含兩個或兩以上的矛盾時,才有主次之分。而對于任何一個矛盾而言,它總是包含著矛盾的雙方的,所以任何矛盾的雙方都要分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聯系 ①復雜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而此復雜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②都是由于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復雜事物的多個矛盾中地位作用不平衡分為主次矛盾,矛盾雙方的地位作用不平衡分為主次方面。 ③二者的關系都是相互依賴,并且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都體現矛盾的特殊性。 ⑤ 共同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四、真題再現 1、(09江蘇27)“5.12”汶川大地震后,總理在看望北川中學高三學生時,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多難興邦”四個大字。“多難興邦”一詞蘊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 ②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③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和事物發展的途徑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多難”可以“興邦”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但并不體現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①錯誤;③正確;在國家興旺的過程中少不了磨難,故“多難興邦”也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但并沒有體現事物發展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故③錯誤;④正確。 2、(09安徽9)中醫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一是“取類”,把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集中起來,發現事物之間的相類性,“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二是“比象”,在對“類”有了認識之后,“因而伸之,觸類而長之”。中醫“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問題關鍵 b.從整體著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質 c.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答案】d 【解析】中醫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取類比象”, “取類”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題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3、(09福建35)“小崗村的歷史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縮影”。從中同學們可以領悟到哲學道理是 a.事物發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d.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答案】b 【解析】從題干中看出“小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開放通過小崗村的改革展現出來,“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縮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項正確;其余各項均不符合題意。 4、(09天津4)絲瓜俯視南瓜說:“我的藤蔓很長,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陽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陽徐徐落下。”南瓜說:“我的果實很重,無法爬到高處。但我依托著泥土,感到踏實和溫暖;也能觀察到身邊細微的變化。”下列說法中與該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c.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d.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答案】b 【解析】本題是高考題型中常見的哲學寓意題。考查學生通過對名言、諺語、古文詩詞等傳統文化蘊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屬于較難題。首先要對題干蘊含的哲理弄懂,題干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絲瓜”和“南瓜”對話,揭示的是每個人都有優點,應取長補短,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化。對照題肢選項,a項說的是意識反映客觀事物的差異性。d項體現的是不能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c項易選錯,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和題意稍微有偏差。只有b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論證了人有長處也有短處。對別人,要善于欣賞其長處,但也不能忽略其短處,必須全面地認識一個人;對自己,要珍視自己的長處,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視自己的短處,避免狂妄自大。故選b項。 5、(09浙江29)魯、梁等國不戰而衰的慘痛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看問題、辦事情 1既要看到運動的絕對性,更要看到靜止的相對性。2既要注重量變,更要促成質變。 3既要認識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爭性。既要重視局部,又要統籌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魯、梁等國不戰而衰的慘痛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啟示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避免魯、梁等國不戰而衰的局面。1與題意無關;兩國出現不戰而衰的局面也是發生了質變,而衰敗本身是不好的質變,2正好是兩國衰敗的原因,故不能入選。只有c. ③④ 的做法才是兩國正確的做法。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href= button="t">6、(08江蘇)右邊的漫畫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要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要堅持運動的觀點 c.要堅持全面的觀點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本題考查的考點:唯物辯證法。漫畫中“顧上不顧下”,言下之意是既要顧上也要顧下,可見要堅持全面的觀點。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
教育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憶目標
(1)發展的實質、新事物和舊事物的定義;
(2)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2、理解目標
(1)發展的普遍性;
(2)事物發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發展的形式;
3、運用目標
(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自然界、人類社會是無限發展的。了解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的科學,又是關于世界永恒發展的科學。
(2)根據有關原理,理解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說明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3)結合古人有關的名言警句,組織學生討論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分析量變和質變的辨證統一關系對于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道路和發展的形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科學發展觀觀察、分析和處理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失敗與成功、困難挫折與理想目標之間關系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變化發展的光明前景,同時又要看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艱難曲折性,使學生既具備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還要擁有一份平和的處世心態,提高自己應對社會、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起發展的意識和觀點,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觀。
2、增強學生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樹立為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產生、特征、性質等基本知識。理解現代國家與政黨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與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必要性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社會走訪、調查或探究性學習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分析社會政黨現象及政黨與國家之間關系基礎上,探究現實社會政黨制度,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明確作為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應具備的政黨觀念和信賴中國共產黨的情感,確立維護中國共產黨在我國國家領導地位的信念,引導學生堅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真理;
⑵.幫助學生提高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并立志在黨的領導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問題的基本理論
這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問題,完整準確地理解它,是正確認識我國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理論依據。因此,它既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又是本課的學習難點。
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問題的基本理論,主要應正確理解政黨的產生、政黨的基本內涵、政黨的特征、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等。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產生、特征、性質等基本知識。理解現代國家與政黨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與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必要性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社會走訪、調查或探究性學習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分析社會政黨現象及政黨與國家之間關系基礎上,探究現實社會政黨制度,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明確作為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應具備的政黨觀念和信賴中國共產黨的情感,確立維護中國共產黨在我國國家領導地位的信念,引導學生堅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真理;
⑵.幫助學生提高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并立志在黨的領導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教學設計示例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
設問: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什么?②新中國的建立表明了什么?
(設問這兩個題目,目的一是復習上節課知識,二是建立在對上節知識的基礎上,是對本節知識深入認識和理解)
新課導入 :
有人曾提出,搞革命、砸爛舊世界,建立新中國要由共產黨領導,這是正確的,而且實踐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宏大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否能領導?并能否在我國實現現代化?本課內容就是要進一步證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也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
政治教案-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產生、特征、性質等基本知識。理解現代國家與政黨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與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必要性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社會走訪、調查或探究性學習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分析社會政黨現象及政黨與國家之間關系基礎上,探究現實社會政黨制度,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明確作為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應具備的政黨觀念和信賴中國共產黨的情感,確立維護中國共產黨在我國國家領導地位的信念,引導學生堅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真理;
⑵.幫助學生提高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并立志在黨的領導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教學設計示例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
設問: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什么?②新中國的建立表明了什么?
(設問這兩個題目,目的一是復習上節課知識,二是建立在對上節知識的基礎上,是對本節知識深入認識和理解)
新課導入 :
有人曾提出,搞革命、砸爛舊世界,建立新中國要由共產黨領導,這是正確的,而且實踐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宏大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否能領導?并能否在我國實現現代化?本課內容就是要進一步證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也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