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說課稿 篇1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第32課《將相和》。
一、 說教材
《將相和》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在“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常常以強欺弱,欲滅六國,統一中原。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述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過程,贊揚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愛國精神。
三個小故事即互相獨立又有內在聯系,即前兩個小故事是第三個小故事的起因,第三個小故事又是前兩個小故事的結果。全文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鮮明,我想會受到學生的喜愛的。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的具體情況作為設計的出發點,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習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享有同樣的機會。激發,促進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將整個教學流程設計成發現問題,確定問題,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基于平時我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經常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去想,不會或者說不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我想這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和能力特點決定的。但是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又是創新能力的組成部分,它能幫助學生擴開思維的空間,擴展思維的廣角和深度,因此我覺得必須在結合課文的基礎上采用直觀的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生自讀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讓有不同風格的學生都參與學習,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