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美好的,我們可以無顧慮的去做我們想、我們喜歡的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xx年湖南青馬實踐報告范文!
湖南青馬實踐報告
在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軍發動對黨中央所在地延安的進攻,為保存實力,黨中央決定開始新一輪的戰略轉移,即轉戰陜北。在撤離延安及整個轉戰陜北的過程中,毛澤東利用陜北有利的地勢地形,指揮了多次重要戰役,如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殲滅戰,并在戰斗中靈活運用“蘑菇”戰術,促進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成熟。 榆林學院201x年“重走轉戰路,服務黃土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帶領青年一代見證老一輩革命家轉戰陜北的艱苦與勝利,從而領悟轉戰陜北精神的真諦,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的先進軍事思想為我軍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句格言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體現,表現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關鍵的一點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本文試圖結合陜北地形分析與探討在轉戰陜北這段歷史中的重大戰役,證明毛澤東軍事思想在轉戰陜北期間的豐富與發展。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概述 毛澤東軍事思想就是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歷史經驗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1]本次轉戰陜北歷程自延安出發,經清澗、綏德到佳縣,瞻仰了毛主席轉戰陜北期間在各個縣的偉大事跡,“蘑菇”戰術以及“最小的司令部指揮全國最大的戰役”等等,彰顯了毛主席偉大的軍事思想及指戰能力,也促進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此期間豐富和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成熟、發展與完善無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5年遵義會議前,毛澤東軍事思想伴隨“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以及“十六字訣”的游擊戰爭的基本作戰原則應運而生;從遵義會議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黨的艱苦歲月促進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以及建國以來的和平建設都促使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與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18日,迫于國民黨的威脅,黨中央決定撤離延安,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轉戰陜北的偉大歷程。毛澤東軍事思想在轉戰陜北的過程中,一方面有效地指導了轉戰陜北期間的重大戰役,另一方面毛澤東軍事思想也在轉戰陜北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