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難點】
(1)葫蘆絲演奏姿勢、呼吸、氣息的控制、按孔方法。
(2)演奏技巧:單吐、打音。
(3)掌握樂曲的節奏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葫蘆絲的結構和基本演奏技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基本演奏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葫蘆絲演奏的學習,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精神。
【教法、學法】
(1)教法:講解示范法、趣味游戲法、律動教學法
(2)學法:體驗法、自主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 葫蘆絲 錄音 指法圖片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音樂學科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導入、講授、探究、拓展、小結。
1、導入:
教師采用的是示范演奏一首優美動聽的葫蘆絲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或錄音來導入本課,并請學生說出聽后的感受。
問題:1、樂器的聲音特點?2、哪個民族的樂器?3、樂曲的風格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使學生在葫蘆絲獨具魅力的音樂感染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產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
2、講授:
通過實物及指法圖片講解,以輕松愉快的談話形式,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到葫蘆絲的結構、演奏姿勢、呼吸、指法。并把葫蘆絲與笛、簫作比較,闡述葫蘆絲在結構上、演奏上獨特的地方。
正確的演奏姿勢是演奏的基礎,學生在演奏時會出現低頭、坐立不直、踮腳、蹺腿等不良習慣,要及時給予糾正。
演奏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我采用聞花香的活動,來讓學生體驗:先用鼻吸氣,然后學會用口鼻同時吸氣,并通過橫膈膜控制再緩慢而均勻向外呼出。
《走進葫蘆絲》導學案
運葫蘆(精選3篇)
運葫蘆 篇1
運葫蘆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練習雙膝著地往前爬的能力及協調能力。 2、 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 活動準備: 實物葫蘆若干、墊子、小筐、葫蘆娃歌曲磁帶。 活動過程: 1、 讓幼兒聽葫蘆娃的歌,引出課題。 2、 教師講解游戲玩法: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農民伯伯種的葫蘆成熟了,我們去幫忙吧。可是去的路上要過一個小山坡,小朋友一定要爬過去,記住了嗎”?教師說完,小朋友分成兩隊跑到“小山坡”前停下來,然后爬過去把葫蘆運回來放在小筐里,拍第二個小朋友的手,游戲繼續。 3、教師講解游戲規則:過山坡時一定要雙膝著地爬過去,小朋友一次只能運一個葫蘆。 4、讓個別幼兒示范游戲玩法。 5、幼兒聽音樂做游戲,強調游戲規則。 6、教師小結。
瓷葫蘆閱讀答案
這篇《瓷葫蘆》里出現的“瓷葫蘆”既是尚老師的救命藥,也是孩子們熱愛老師的體現,來看看文章中發生了什么故事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瓷葫蘆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瓷葫蘆閱讀材料劉家灣小學在一座大山里。山很大,只有一個村;村很小,只有一所小學;學校更小,只有一位老師。
老師姓尚,早已過了退休年齡,因為村里請不來老師,村長就又把他請了回來。
尚老師對學生極嚴格,完不成作業的要用荊條抽手心。這天,二年級的趙鐵鎖沒有交昨天布置的作業,尚老師問:“鐵鎖,你昨兒個放學干啥去了?
“放牛。”
“誰讓你放牛的?”
“俺爹。”
“聽我的還是聽你爹的?”
“聽俺爹的。”
“為啥?”
“俺爹是村長。”
“村長也是我的學生!”尚老師一聽,拍著桌子說,“伸出手!”
“偏不!”說完,鐵鎖猛地沖出教室,頭也不回地往外跑。
“你給我回來!”尚老師一邊喊一邊站起身追。但還沒有走出教室的門就一頭栽倒在地上。學生一看不好,驚呼著涌過來,幾個膽小的女生嚇得哭了起來,有學生飛快地跑去找人。一會兒工夫,村長領著一大群人來了,大家七手八腳把尚老師抬上板車送往醫院。經診斷,尚老師患的是心臟病,已有幾年的病史了,這次幸虧搶救及時。
幾天后,尚老師又走上了講臺。他像往常一樣環視了一圈教室,然后打開書本開始講課。忽然像想起來什么似的說:“我的藥在右邊的衣袋里,如果老毛病又犯了,請大家幫我服藥。”說著掏出藥瓶讓大家看了看,是一個小小的瓷葫蘆,“我可不想死這么早。”
《清兵衛玉葫蘆》教案
[教材分析]《清兵衛與葫蘆》是日本小說家志賀直哉寫的一篇主張尊重個性的小說,通過講述一個異國的悲劇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長專制思想對青少年的扼殺。文章敘述直白,易于理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是對學生進行小說的閱讀欣賞與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用心讀課文,把握關鍵詞句;體會作品運用簡練傳神的描寫表現人物 復雜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態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使之獲得人生的感悟。
[學情分析] 初三•三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一個班級,對學生的情況還不了解,通過一周的教學,我感覺這應是個中等水平的班級,課前有約半數的學生能夠預習,上課的秩序井然,學習的熱情較高,與教師配合較好,在學習上尚需教師的引導、啟發與點撥。
[教學環節1: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讀了課文,理清了這篇小說的情節。作者以故事的結局開頭,然后依次展開情節,巧妙的匠心見諸筆端。小說是圍繞什么物件展開情節、塑造人物、表現主旨的呢?
生:(異口同聲) 是葫蘆。
師:[在黑板中心畫一只葫蘆,進一步引導,創設爭論氛圍] 老師畫了一只葫蘆,這只葫蘆是清兵衛喜歡的嗎?
生:(七嘴八舌)是。
不是。
師:[順勢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什么呢?
生:(爭先恐后地)清兵衛喜歡的是外形周正的平常葫蘆,這只就是他喜歡的那種。
生:這只葫蘆有點大,清兵衛不會喜歡的。
(在爭論中學生已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的情境)
運葫蘆
運葫蘆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練習雙膝著地往前爬的能力及協調能力。 2、 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 活動準備: 實物葫蘆若干、墊子、小筐、葫蘆娃歌曲磁帶。 活動過程: 1、 讓幼兒聽葫蘆娃的歌,引出課題。 2、 教師講解游戲玩法: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農民伯伯種的葫蘆成熟了,我們去幫忙吧。可是去的路上要過一個小山坡,小朋友一定要爬過去,記住了嗎”?教師說完,小朋友分成兩隊跑到“小山坡”前停下來,然后爬過去把葫蘆運回來放在小筐里,拍第二個小朋友的手,游戲繼續。 3、教師講解游戲規則:過山坡時一定要雙膝著地爬過去,小朋友一次只能運一個葫蘆。
葫蘆娃 說課稿
一、說教材
《葫蘆娃》是三年級藝術教材上冊最后一個單元《童話王國》中的最后一課,分析教本與教參,上面的要求很簡單,第一要求學生能感受和體驗動畫片中葫蘆娃熱愛生命、團結勇敢、不怕挫折、不懼邪惡的頑強精神。第二就是制作頭飾,進行戲劇表演。教本上也沒有太多關于美術方面的內容,只有幾張小朋友的照片和一張中國畫。在教參中點到葫蘆娃七種顏色,然而利用三原色紅、黃、藍調出橙、綠、青、紫四種顏色,我覺得作為美術課這一點很重要。至于學生作業,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只做一個頭飾似乎是簡單了點。因此,我教材要求和學生特點,對教學目標進行了調整。
二、說教學目標
1、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認識。
2、通過欣賞各種民間葫蘆工藝品,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民間藝術的豐富多樣性。
3、以葫蘆為雛形,利用彩泥工具用拼接和裝飾的方法創作一個葫蘆藝術品。
4、能感受和體驗動畫片體現的熱愛生命、團結勇敢、不怕挫折、不懼邪惡的頑強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1、根據紅、黃、藍三原色調出橙、綠、青、紫。
2、 通過想像,創作葫蘆藝術品。
難點:1、 用黃色與藍色調出青色與綠的區別。
2、 團結協作創造富有想像力的作品。
四、說教法學法
在整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中,我沒有把上述目標零碎地、機械地展開,而是把“葫蘆娃”的故事情境貫之課尾,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有趣的各種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潛移默化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