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導游詞 篇1
最早知道司馬遷的名字,是在上小學背誦“老三篇”的時候:“中國古代有個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在中學課本里,學了他寫的陳涉起義、鴻門宴的故事,能記住的話是“茍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印象較深的人名字是劉邦、項羽、張良、樊噲、范增、項莊們。到了成年,讀了他的《報任少卿書》,想象到了什么叫人生的血和淚。直到最近隨著人流走進陜西韓城的司馬遷祠,聽了導游小姐的講解,一個“不完整”的司馬遷卻讓人十分沉重起來。
據導游小姐講,祠內的衣冠冢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圓形的墓頂是蒙古人的習俗,司馬遷真正葬于何處尚不清楚。墓祠附近有個徐村(即徐字拆開為司馬遷“余下的兩家人”),徐村住的“同”(“司”字左邊加一豎)、“馮”(“馬”字左邊加兩點)二姓,相傳為司馬遷的后人。從上世紀的1963年上溯到司馬遷去世,同、馮兩姓不通婚。他們用這種嚴格的習俗提醒后人,他們都是司馬遷的子孫,他們是一家人。
回來查查有關幾種資料,對司馬遷的出生日期,一說為公元前145年,一說為約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對于卒年,一說為“公元前87年?”,有的干脆用“?”。同為史學家,比司馬遷出生略晚的班固,有確切的生卒日期;同為文學家,司馬相如比司馬遷出生略早,也有確切的生卒日期。由此可知,司馬遷是在無聲無息中悄悄離開人世的。死后仍然蒙羞,沒有哪個人愿意再提起他,甚至連他的后人也不敢再公開以“司馬”為姓。司馬遷3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47歲時因李陵事下獄,受宮刑。47歲這個年齡,在西漢時期應該是子孫滿堂了──沒有資料記載司馬遷是絕后的。可見,對司馬遷的宮刑不僅連累到了當時與他有關的人員,而且殃及到了他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