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分布 篇1
“世界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描述的特點。(2)分清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3)、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4)、能簡單地說出大洋與海的區別,記住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點能力目標:(1)、能看懂簡單的地理統計圖,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統計圖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學會繪制簡單幾何圖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2)、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征和空間分布特征,能夠在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報告的撰寫能力的培養。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精神;(2)、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重點:情況,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識記和相對位置的空間關系難點:學生空間感的建立關鍵點: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系及是關鍵教學媒體:地球儀、地圖冊、卡片、教學掛圖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2.理解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3.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4.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情感目標:通過對地球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教學重點:1.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2.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教學難點 :情況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情分析:學生進入中學后,首次接觸世界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做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較熟悉,關鍵在于通過讀圖直觀感受,并理解其邏輯關系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前面幾節課講的是“地球”,為什么叫“球”,講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從今天起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地球”的“地”。為什么叫地球呢?回憶、思考,討論,交流、探索被稱為地球的原因 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創設情境: 我們叫地球叫的很習慣,順理成章,但是有人卻偏偏認為,叫“水球”才合理。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看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通過看圖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地球總是以藍色作為主色調的,這說明,除了我們腳下所踩的陸地外,地球上面積更大的是廣袤的海洋。 讀圖,分析衛星圖片或各種地圖上的顏色思考、看地圖交流,小組代表發言 過渡,對新舊知識承上啟下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海洋與陸地的分布 組織游戲,任意拋出一個有海陸輪廓的氣球狀地球儀,接住時記錄右手大拇指接觸到的是陸地還是海洋,拋接10次以上,統計接觸到的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做游戲、統計,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陸面積比為7:3。學看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于陸。設疑 任意劃分地球儀為兩個半球,情況如何?引導學生總結: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觀察、討論、總結 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陸地與陸地的差別,海洋與海洋的差別: 介紹: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大洋:海洋的主體部分,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邊緣部分,靠近大陸,面積小,深度淺。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通過閱讀書上的課文及教師的講解理解各概念的含義,并落實到圖上。 文字與圖結合。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學習七大洲 指圖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導學生觀察各大洲的輪廓、形狀、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啟發學生勾畫大洲輪廓略圖。觀察各大洲的面積、輪廓,交流討論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達成一致意見。試勾畫大洲的輪廓簡圖 對大洲有個完整的認識。 學習四大洋 指圖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讀圖觀察、討論,給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板書設計 海洋與陸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大陸、島嶼、海峽、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稱、面積大小、輪廓、分布四大洋:名稱、面積大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