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研討
整體把握
本文選擇兩個節(jié)日──端午節(jié)與元宵節(jié),探源溯流,縱橫開闔,再現兩種節(jié)日風俗──鬧龍舟(賽船)和觀燈,是一篇觸摸中華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
作者沈從文,苗族人,生于湖南鳳凰。作者對中華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又能夠從一定的歷史高度和文化高度來重新審視自己所喜愛的民風、民俗與民情。
原文共三個部分,選入教材兩個部分:“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和“燈節(jié)的燈”。這兩部分,雖然各自獨立,卻又以對湘西民俗文化的真切體驗為紐帶,相互照應,緊扣文章題目“過節(jié)和觀燈”。
第一部分“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主要是寫端午節(jié)江南的“鬧龍舟”(賽船),特別是家鄉(xiāng)沅水流域的“鬧龍舟”,通過描寫“鬧龍舟”的壯觀場景和熱烈氣氛,再現它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作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學識,從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大視角,宏觀介紹中國民俗文化豐富的內容、復雜的來歷、悠久的歷史、地域的差異以及所形成的厚重的文化意義,目的在于引出端午節(jié)和江南所特有的“龍舟競渡”的風俗。第二層即文章的第三段,重點寫江南尤其是沅水流域的“鬧龍舟”,是這一部分最出彩的內容。它具體介紹了端午賽船是江南普遍性的民間活動,龍船的形制和特點,賽船的具體情景和日期,沅水流域賽船的特別等等。末一句是作者的議論和抒情,指出沅水流域的賽船給自己留下了近半個世紀的深刻印象。第三層是文章第四、五段,主要寫江南“鬧龍舟”的民俗不僅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一種表現資源,而且還對明清的工藝、西南各省民間的服飾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過節(jié)和觀燈
七 過節(jié)和觀燈
作家與作品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yè)后隨本鄉(xiāng)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qū)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并學習寫作。1924年后開始發(fā)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于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zhàn)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chuàng)作集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0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1949年沈從文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從文在國外聲名鵲起,于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fā)離開了人世,為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過節(jié)父母送孩子什么禮物更合適呢?
前言:過年送禮是我們中國的習俗,這其中包含著對親人及朋友的祝福,也是一種友誼及親情的表達,那么做為父母糾究應該送給孩子什么樣的禮物比較合適呢?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認識下吧!
原則一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益處:能讓孩子對擁有的物品負責
“孩子是否會對自己擁有的物品負責,取決于他在獲得時是否有選擇的權利。”中國完形教育廣西分支機構老師何明謙認為,如果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禮物時自作主張,那么送給孩子的禮物往往不會被孩子珍惜或充分地利用。因此在給孩子選禮物時,不應以家長為標準,而應以孩子為標準。如家長可以送給孩子平時一直想要的物品,或直接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何明謙表示,家長在讓孩子選禮物時,如果并未給予他充分的選擇權利,反而強硬地干涉,很容易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遭受傷害。如一些孩子會用是否能得到這件禮物來判斷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當這些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禮物時,會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父母買那件禮物送給自己,這種錯誤的判斷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模式。
原則二 不要貶損孩子的選擇
益處:孩子學會權衡利弊,做出選擇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選擇不恰當,千萬不能貶損孩子選禮物的行為。何明謙說,當家長指責或貶損孩子時,孩子可能會認同和強化父母的指責和貶損,認為“可能我就是那樣一個人”。
如果孩子選擇的新年禮物是父母無法接受的,家長應該怎么辦?何明謙說,家長要與孩子進行平和的溝通,與孩子分享他挑選的這件禮物會給他和父母帶來的影響,然后讓孩子權衡利弊,自己做出選擇。
我為媽媽過節(jié)日
中班主題活動:
我為媽媽過節(jié)日
活動目標:1、知道三月八日是婦女節(jié),是媽媽的節(jié)目。
2、了解媽媽的工作和媽媽的喜好,喜歡媽媽。
3、通過表演節(jié)目和媽媽一起游戲,表達對媽媽的祝賀。
材料準備:
1、一些歌曲音帶,如〈我的好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小烏鴉愛媽媽》等
2、幼兒事先準備好送給媽媽的禮物。鮮花,小獎品
3、通知媽媽參加活動。
過程:
導入活動
師:“今天我們幼兒園里來了這么多的媽媽,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呀?”幼兒答。
師:“對,三八婦女節(jié)到了,今天是全世界媽媽,還有阿姨,奶奶的節(jié)日,今天我歡聚在一起,來慶祝媽媽的節(jié)日,你們開心嗎?”
我們一起拍手來歡迎我們的媽媽。(幼兒園拍手)
我們一起來唱一首歌吧,名字叫“世上只有媽媽好”“我的好媽媽”(幼兒集體唱)
請幼兒起來介紹自己的媽媽名字及工作
“小朋友,你的媽媽叫什么名字,她在哪里工作呢?”(個別幼兒介紹)
猜猜媽媽喜歡吃的水果
“你愛自己的媽媽嗎?那你知道你媽媽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呢?小朋友先想一下,不要說出來,我請媽媽把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寫在紙上,再請小朋友來說一說,看看有沒有猜對。”猜對發(fā)獎品。
五:表演節(jié)目“鞋匠舞”“拍花籮”
六:搶椅子、親子合作拋接紙團比賽,夾黃豆比賽,剝桂圓給媽媽吃比賽
《下雪天,像過節(jié)》教學反思(通用2篇)
《下雪天,像過節(jié)》教學反思 篇1
兒歌對于幼兒來說,簡潔明朗,極易上口,好學又好記。但是,要讓孩子充分理解兒歌的含義,做到既能背頌又能講解,那么,單憑你教一句講一句,孩子念一句是不行的,這太抽象了。況且,這種簡單機械的教學方法,很可能讓孩子覺得枯燥乏味而達不到預期效果。即使當時能背,過后也可能因為理解模糊而很快遺忘。所以,強迫記憶對于孩子來說是極不合適的。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了許多,兒歌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我能不能將它變得更直接、更形象呢?于是我想到了圖畫、想到了游戲。正好,我要教一首關于下雪的兒歌,名叫《下雪天,像過節(jié)》。課前,我準備了許多小雪花,又大肆渲染地畫了冬天下雪圖。我把畫用報紙藏起來,以制造懸念。上課了,孩子們象小鳥樣地飛進教室,對黑板上掛報紙后面的畫好奇極了,一個個瞪大眼睛伸長脖子,好想立刻知道那后面的秘密。孩子最喜愛的莫過于游戲!看著他們的神態(tài)我心里可高興了,表面上卻裝得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眼見孩子們一個個靜靜地坐在位子上等我揭開秘密,我卻左顧右盼,拿出我事先準備好的小雪花,請他們和我一起玩下雪的游戲,看著雪花從我的手中悠悠蕩蕩地飄落于地,孩子們驚喜異常,紛紛效仿。霎時間,教室里雪花飄飄,滿教室的興高采烈。我逮住機會,大聲宣布我今天要教的兒歌名字《下雪天,像過節(jié)》,我趁熱打鐵,轉身揭下黑板上的報紙,哇塞!孩子們驚呼出聲: “老師,這畫好美!” “老師,這畫里的汽車上蓋上了雪花”。“老師,這畫里的房子也蓋上了雪花……”于是我即興進行提問:“蓋了厚厚一層雪的汽車像我們過節(jié)時吃的什么?”“像面包,像蛋糕……”孩子們興奮地講述著,高揚小手舉得高高的,我請他說,他的回答可真是直達點子:“老師,蓋了雪的樹枝像我們吃的薯條。”多形象的比喻啊。
寶寶過節(jié)不熬夜
過節(jié)了,大人不用上班,晚上活動就多起來,反正第二天早上可以賴床。小孩子看到大人不睡覺,一定也想參與其中,玩?zhèn)痛快,于是爸媽可能經常會聽到孩子說:“讓我再玩一會吧。”
如何將玩興正濃的孩子送上床呢?當然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動乖乖上床睡覺。
與孩子協商睡覺時間
爸媽自行為孩子定下的睡覺時間,孩子通常不滿意,每回到了該上床的時間,孩子卻一點都不想睡。因此,爸媽可跟孩子討論,定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時間。規(guī)定中加入自己的意見,孩子會較樂意遵守。
為孩子訂定作息時間表
孩子應該有固定的生活作息,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爸媽可和孩子一起畫一個作息時間表,掛在孩子房間墻上,以活潑的圖畫方式呈現每個時間該做的事。例如,在六點的格子中畫電視,表示可以看卡通;七點的格子中畫一盤菜,表示吃飯時間;八點的格子畫浴缸,表示該洗澡了;八點半的格子畫一本書,代表說故事時間;九點的格子畫牙刷及床,表示該刷牙睡覺了。
營造睡覺的氣氛
有時孩子不愿意去睡覺,是因為怕自己睡了會錯過什么好玩的事。所以,要孩子乖乖上床,最好是全家一起配合,關電視、熄大燈、輕聲細語、各自回房,還可以放些輕柔的晚安曲,讓孩子相信大家都要休息了,真的該睡覺了。
睡前說故事時間
孩子都愛聽故事,所以用床邊故事作為誘因,也能增加孩子上床睡覺的動機。爸媽可以利用每天孩子上床后的一小段時間,挑一些溫馨可愛的小故事,說給孩子聽,孩子會很期待說故事時間的來臨。爸媽有時可選擇類似《愛麗絲夢游仙境》這種故事,讓孩子期待自己也有個美夢!
睡前的儀式
睡前固定做一些儀式性的活動,可以培養(yǎng)睡覺的情緒。除了說故事外,爸媽也可以唱唱催眠曲、或和孩子交換一下這一天的所見所聞及感想。如果孩子害怕鬼怪會在睡覺時跑出來,爸媽還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檢查床底、櫥柜、窗簾,讓他確定里面都沒有可怕的東西。最后,互道晚安,再來個溫暖的吻,預祝彼此有個香甜的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