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者,清淡之歡愉也。繁蕪塵世中,充斥著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庸俗之人在年少時縱欲,在年青時斗狠,在暮年時貪得。他們以縱為歡,以清為苦,尋不得這世間美好的清歡。
而何為清歡?依東坡所見,清歡存于立春時分,食筍品茗,散發(fā)著冬日慘雪漸融彌漫的清香的蓼茸蒿筍,,以及讓君身如水洗,心似冰清的雪沫乳花之間;依汪曾祺先生所見,清歡寄于五味之間,寄于四方之食,無論是蔞蒿、枸杞、芥菜、馬齒莧,亦或是鱔魚、石斑、虎頭鯊,本不起眼的原料,細(xì)細(xì)烹飪,便成明心見性的至味;而余之所見,清歡掩于炊煙升起糯米蒸熟時,掩于牧童牽牛歸家銅鈴聲響起時,于閑嚼草莖、秉燈夜游時,于沉香微微燃燒時,于穿梭曲折回廊間。
清歡化為一草一木,一明一暗,一動一靜,一張一弛中。由此,萬物皆詩人歡,萬物皆具佛心。所以達(dá)摩祖師在菩提下悟得禪,倉央嘉措行走紅塵,戀上萬物———化為蓮花生。
天地蒼茫,萬物似乎都叫人愉悅,而為何又有如此悶悶不樂之人呢?《遺教經(jīng)》這樣說:“知足之人,雖臥于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于天堂,亦不稱高。”夫子常常稱贊:‘賢哉,回也’。顏回,字淵。淵,回水也;水,轉(zhuǎn)也。如其字一般,顏回有清貧樂道之心,如淤泥中的清源。放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故得清歡,須得清澈潔凈之心。此所謂“江山風(fēng)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此為顏回之歡,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