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各一方
留下的何止是思念
我在這頭
你卻在鵲橋的那邊
曾經
一起快樂暢想
也曾
一起傷心流淚
天邊的映像
模糊的淚眼
愁腸滿腹
化成飄渺的煙云
三百六十五個日夜
歷經荊棘
只為那相逢的一刻
重聚鵲橋
訴說那離別的悲哀
傾訴彼此的念想
短暫且無奈
天各一方
留下的何止是思念
我在這頭
你卻在鵲橋的那邊
曾經
一起快樂暢想
也曾
一起傷心流淚
天邊的映像
模糊的淚眼
愁腸滿腹
化成飄渺的煙云
三百六十五個日夜
歷經荊棘
只為那相逢的一刻
重聚鵲橋
訴說那離別的悲哀
傾訴彼此的念想
短暫且無奈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中國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聽媽媽說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傳統的情人節——七夕,媽媽問爸爸怎么過七夕節呀?爸爸回答說他要出差兩個星期,媽媽無精打采地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
晚上,媽媽洗碗拖地,爸爸帶我去散步。我們沒和往常一樣去公園而是去了花店,爸爸買了花給媽媽,爸爸不好意思拿著花讓我拿;氐郊,媽媽說:“到底是誰送我的?”爸爸害羞地笑了!媽媽也笑了!我也笑了!
七夕情人節,傳說,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中相聚的日子。
那天晚上,我和媽媽來到文化廣場。我抬頭看著月亮,突然發現,今天的月亮好美,彎彎的。旁邊似乎還有一陣陣光在襯托它美麗的身軀,讓它顯得更美麗,更閃耀,更迷人。月亮旁邊,一群調皮的小星星在閃爍著,眼睛一眨一眨,好像在聽月亮媽媽給它們講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而它們,好像被牛郎和織女的感情感動了,呈現出一幅溫馨的畫面,突然,天空出現了一個個發光的東西,定睛一看,原來是孔明燈呀!
薄薄的氣球外面映著“我愛你”三個字,里面燃燒著幾支蠟燭,就像一顆燃燒的心,那么美麗,那么溫馨,那么感人。
也許,牛郎和織女也看見了這溫馨的景象。
吃完晚飯,我們一家來到濱江公園納涼,我發現今晚與平時不一樣,江邊人山人海,不知為什么怎么這么熱鬧。哦,原來今天是七夕節。
看!有好多人在放孔明燈,來表達心中的愿望,一盞盞的燈升上空中,密密麻麻的隨風而飄。
我注意地看著空中,眼睛眨也不眨,有個紅色的燈剛升上空中,就像賽跑似的,你追我趕地奔向天空中,一會朝北飛去,一會朝東飛去,真是好看極了。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時光荏苒,歲月磨礪,物是人非。愛情,不管它在哪里,不管它在什么時候,是人類生活中最敏感、最亙固的主題,是最古老而又最新鮮的話題,是騷人墨客謳歌吟詠的對象.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一個沒有勇氣坦然面對自己感情的人,是可悲且可憐的。一個沒有愛過或被愛過的人,在他生命的履歷中是一頁空白,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七夕情人節之際,我祝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八月十六日是七夕節啦,再過幾天就到了。我非常期盼,因為七夕非常得熱鬧。很多人望著天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這可是一個很浪漫的愛情故事。所以七夕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望著天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還有很多戶一家人去市場上買東西,比如衣服、鞋子、零食。
看了我這篇作文,可要記得七夕那天的晚上可要看一下牛郎織女星啊!
很奇怪中國的國民有一個很“崇洋媚外”的習慣,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圣誕節乃至什么單身節,國民忙得不亦樂乎,可一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卻沒有什么氣氛了。也可能緣于此吧,政府才會在中國傳統節日安排小放假,國人就會想了,噢,“中秋節快到了,要放假了”,“清明節要到了,快放假了”......,在心中念幾年也算是深入人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