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滿天繁星的夜晚,溫馨的燈光下,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沙發上聽媽咪閱讀《三顧茅廬》。
今天終于輪到媽咪讀書了,我沉浸在媽咪美妙的讀書聲中:“劉備三人前往南陽臥龍崗拜訪諸葛亮。來到茅廬前,劉備下馬親自前去敲門。”
“媽咪,諸葛亮為什么要住在茅廬里呢?劉備為什么要到那么遠的農村山里去請一個’農夫’來輔佐他呢?”我不解的問。
媽咪(停下來)想了一想說:“在古代有一種人叫隱士,他們遠離喧鬧的都市,獨自到幽靜的山里修行。他們崇尚返撲歸真,生活清苦卻能滿足。相信人的心靈先要安靜下來,安后而能靜,靜后可生智慧。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錯哦 不錯哦 你也可以投稿,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就是說圣人足不出戶就能夠通曉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自然的規律。許多人向外走行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反而越少。因此圣人不盲目行動就可以獲得大的成功。遠古時代的舜、禹都曾經是在中南山上修行的隱士。后來舜被堯請下山來,用他的智慧治國安邦,為百姓造福。”
“噢,原來劉備深信諸葛亮就是一位圣人,所以去請他。”我若有所思的說。
這時媽咪的讀書聲又在耳邊響起:“這次臥龍先生不在家;第二次去茅廬正值隆冬,走到半路下起了大雪。張飛勸劉備等雪停了再走,劉備說:‘頂著大雪去正是想讓諸葛先生知道我們的誠意呀!’這次臥龍先生仍不在家;第二年春天,劉備第三次拜訪恰逢諸葛亮在午睡,劉備獨自在臺階下靜靜等候了一個時辰,待諸葛亮醒了才迎進屋里。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終于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一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