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
不裝文化人啊,記性不好、悟性又差,被人訓斥的機會多過和別人講道理的機會,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多半心比較靜,能坐的下來,看的進去。讀書的目的有三:一是慕名而來,希望了解一些新的思想或是拓展對舊有問題的延伸思維。二是有了問題需要尋找答案,三是尋求共鳴,比較差異,提升認識。讀書的原則也有三個:心亂時不讀書,不感興趣的書不讀,而好書則要反復讀。
但什么是好書呢?大半的好書,不會是看圖說話,或是高考題庫,文字創作者本身的思想深度、表達能力、敘述風格也往往參差不齊,即使是造詣很高的作者,在創作作品時也會有含糊不清的時候,這就使我們看到的文字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有時并非那么清晰、溫和,有時甚至是冰冷和晤澀的,所以讀好書當然也更需要讀者的智慧和耐性,這并非什么特別的難事,只需要認真對待即可,在我看來擇好書的標準又有三:產生共鳴,引發思考,當然還要有藝術的美感。不喜歡挑燈夜戰,一是沒有那么多精彩的書,二是年紀大了,身體更重要,所以一本書到手總是細嚼慢咽,有時還吞吞吐吐。我讀書從來不做計劃、不當成任務,狀態好時,多讀點,厭倦了就暫且扔到一邊,基于這種不上進的觀點,其實一年也讀不上5、6本。
早年間喜歡散文、雜文,小說,年紀長了,逐漸對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其實每個人讀書的經歷,也是個人思想成長的過程。
中學時天天都在看書,但那和真正意義的讀書相去甚遠,武俠就不說了,那時個人崇拜性地讀魯迅全集,懷揣著青春期的叛逆,對很多問題的態度都很有戰斗性。長了年紀后,發現中國從來不缺魯迅,缺的是魯迅精神。另一部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王蒙的《青春萬歲》,全書充滿激情,帶著青春的活力,特別是那首序詩《青春的日子》,盡管那時的王蒙只有十九歲,盡管事擱了半個世紀,但讀起它依然使人心潮為之澎湃,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即使青春已經被歲月蹂躪的不成模樣。與之相映成趣的還有食指的《相信未來》,沒有華麗的詞藻,寥寥數十字如何精彩,但他的文字里卻凝練了一種傲然抗爭的力量,能用痛楚的火焰把“希望”這種人類脆弱的情感燃燒得如此美麗和堅強,在現代的詩歌作品里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連后來的北島、芒克、多多等都深受其影響,巧得很那年他也是19歲。但環顧當下的文壇哪里還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