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時)
內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活動與探究
關鍵詞 黑暗處理(因為光合作用需要光,無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黑暗處理消耗掉葉片中原來的淀粉;黑暗處理是實驗中非常關鍵的步驟。) 酒精脫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顏色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酒精脫色是實驗中關鍵步驟。) 自主與合作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 探究能力(新課程教學理念)
一、學情分析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閱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歷史,明確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水分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環境因素如陽光、空氣對植物生活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光合作用發現史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綠色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是從何而來的?陽光、空氣等環境因素是否與柳樹重量的增加有關?
實驗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師可在實驗前1~2天組織學生分組選擇不同的材料,對植物進行暗處理1晝夜,并啟發學生對這一步驟的目的進行思考。注意實驗材料的處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長的狀態下,否則實驗效果不理想。
“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步驟可分為5步:①暗處理;②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脫色;④清水沖洗、滴加碘液;⑤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當進行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對一片完整的葉部分遮光?讓學生明白,遮光與不遮光是這個實驗中惟一的變量,是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的原因,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的產物”一節探究式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的產物”一節,是學生對綠色植物的種子、根、莖三個器官了解的基礎上,對葉的進一步探討,使學生對葉的生理活動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認識。
1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產物”一節,是學生對綠色植物的種子、根、莖三個器官了解的基礎上,對葉的進一步探討,使學生對葉的生理活動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認識。本節是一節典型的實驗課教學,實驗條件的限制,給課堂教學的開展帶來一定的難度。如果借助課件或模型、實物,再設計一些較好的問題,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1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闡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②能力目標:分析淀粉、氧氣的鑒別方法;嘗試探究光合作用的產物實驗。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在生產上的應用;形成愛護植物的意識。
1.2 教學重點和難點
嘗試探究光合作用的產物實驗。
1.3 教學用具
天竺葵(或銀邊天竺葵)、遮光紙、曲別針、酒精、燒杯(大、小各1個)、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碘液、培養皿,新鮮的金魚藻、透明的廣口瓶、帶有兩根導管的瓶塞、火柴棍。
2 教學策略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同學間合作、交流、思維的碰撞與整理。細心動手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及時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引發學生積極思維。
3 教學過程
3.1 創設情境,直入主題
韭菜,放在陽光下,葉色深綠;放在不見光的地方,葉色淺黃。
3.2 提出問題
有陽光,植物就能進行光臺作用嗎? 光合作用到底能產生什么物質呢?
《合作寶典》教學設計-(通用2篇)
《合作寶典》教學設計- 篇1
《合作寶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基本的合作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鍛煉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促成學生把握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促使學生學會合作;并在學習如何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做人。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生活中如何合作的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
三、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情景設計法、活動教學法、案例分析法。
2.學習方法:小組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學習法等。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用具
六、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問題一:我們現在是在上課,那么,我們怎樣上課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設題意圖: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減少教師與學生的陌生感,強調上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結果,從而導入新課。
問題二:我們怎樣合作才能把課上的更好?
設題意圖: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引出新的學習內容。
(二)教師講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開始學習新課。
【寶典一】為他人著想
教師簡單介紹后,組織活動:找出六位學生分成三組,演練“看誰吃得快”,要求沒有參加演練的學生仔細觀看演練,然后說說自己觀察的結論和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演練合作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師進一步提出啟發問題:想一想,怎樣才能吃到蘋果?這個活動對你有什么啟發?
自主、合作、促進發展 ——《魯班和櫓板》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自主、合作、促進發展 ——《魯班和櫓板》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魯班和櫓板》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2課。它講述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學生分析
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及學習需求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水平,即關注學生閱讀“期待視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因此,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并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并通過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新詞的意思。
3.通過朗讀體會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教學流程
一、自讀比較,導入課題。
1.(出示魯班人物像)猜猜看,他是誰?(板書:魯班,生自讀。)
八上第八課第二框《合作!競爭!》教學設計(通用2篇)
八上第八課第二框《合作!競爭!》教學設計 篇1
一、對應課標內容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與溝通”部分:“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能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合作與競爭,養成團結合作、樂于助人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與活動,使學生認識什么是合作中競爭以及什么是競爭中合作。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鍛煉同學之間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能力,促成學生把握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促使學生學會在合作中敢于競爭、善于競爭、享受競爭;嘗試在競爭中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并在學習如何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做人。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學習如何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學會如何處事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四、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競爭與合作
在上課前,大家想不想先聽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小金和小王兩人一起走進森林,突然遇見一只兇猛的老虎。小金因為跑得比小王快,想拔腿就跑。小王一把抓住小金說,你跑得怎么快都比不上老虎跑得快,我們還是一起對付老虎吧。小金說……
教師:請大家猜猜小金會怎么說呢?
學生:小金會說,我知道我跑不過老虎,但是只要我跑得比你快,我就可以保命了。(言外之意小王被老虎吃掉了)
教師:小金和小王都會奔跑,但是,小金比小王跑得快,結果小王被老虎吃掉了。這對我們在競爭中獲勝有什么啟示?
學生:我們的本領要比別人強!
合作探究 自主發展——《小鎮的早晨》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合作探究 自主發展——《小鎮的早晨》教學設計 篇1
合作探究 自主發展
——《小鎮的早晨》教學設計
浙江省岱山縣實驗學校 (小學部) 徐飛
《小鎮的早晨》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蠶鄉小鎮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開放給小鎮帶來的勃勃生機。2——4自然段都是總分段式。即便于學生運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又可供學生仿寫練習。課文不長,但文質兼美,詞語豐富,富有感情,教學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使學生領悟課文意韻,喚起學生對課文的審美體驗。
我在本課設計時,將“合作—探究”法引入教學,注意體現以下教學思想:1、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朗讀課文。2、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使學生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做到敢于補充修正他人的意見,向別人學習,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質疑問難。
注意集體學習與小組合作、個別自學有機組合。4、落實語文基本功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自主發展。
教學目標 :
1、運用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閱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2自然段。
2、感受蠶鄉小鎮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欣欣向榮的氣氛。3、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合作探究、敢于創新的語文能力。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第2段。
教學難點 :
通過自讀自悟,體會小鎮早晨的恬靜、熱鬧、緊張的特點。
教學準備:錄音帶、課件制作
教學過程 :